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7.66(69)誤治戰汗自愈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 調胃承氣湯 。

柯琴曰:
言未解便有當解意,停者相等之謂。陽脈微二句,承上之詞,不得作三段看。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微即是陰陽俱停,病雖未解,已是調和之脈,其解可知矣。脈但浮者,為陽盛,必先煩而有汗;陽脈微者,為陽虛,必先振慄而汗出。振慄是陰津內發之兆,汗出是陽氣外發之徵也,此陰陽自和而愈,可勿藥矣。但陰脈微而陽脈仍浮,陽氣重可知。與風寒初中之脈雖同,而熱久汗多,津液內竭,不得更行桂枝湯,亦不得執太陽禁下之定法矣。表病亦有因裡實而不解者,須下之而表自解。若欲下之,有躊躇顧慮之意。宜者,審定之詞。以其胃不調而氣不承,故宜之。
此條是桂枝湯變局。陽已微,須其自汗;陽尚存,當知調胃。以太陽汗多,恐轉屬陽明。

余無言曰:
脈陰陽俱停,停字應作微。
表證仍在,則脈應浮,而不應微。而反脈微者,亦以汗下之後,未能中病,大邪未去,而表裡俱虛也。但體內津液未全被劫,飲食自和,氣血可復。故當氣血來復之始,脈必先現微象,甚或脈不可見,有似停止。此時額頭、鼻尖、耳垂、手指、足趾,均冷如冰,而周身體溫亦低降,口唇青黑,眼球發藍,面色蒼白,振寒戰慄,幾無人色,而呼吸亦促。如此經二三十分鐘,周身漸漸轉熱,皮膚有汗,頭面手足及軀幹,無處無之。寒戰漸止,脈亦現浮,於是一汗而邪盡解矣,此即俗稱戰汗是也。然戰汗之前,必先脈微,甚或脈停。何故?此猶鳥之將飛,必先伏身斂翼,曲足縮頸,以期一奮而直上也。

編按:
一說脈陰陽俱停,停字應作伏。
伏脈轉微脈,為體功能來復,其意與余無言之說近矣。
陽脈微從汗解,若不解者,此為陽虛不能造汗,應與再造散。
陰脈微應下之。無大熱,不可與調胃承氣湯,渴欲飲水者應與五苓散,或從增液湯。

沒有留言: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