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甘草

甘草,味甘,氣平,性溫,可升可降,陽中陽也。無毒。反甘遂,不可同用,同用必至殺人。

入太陰、少陰、厥陰之經。能調和攻補之藥,消癰疽癤毒,實有神功。
尤善止諸痛,除陰虛火熱,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緩,凡急病最宜用之。

故寒病用熱藥,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熱。
熱病用寒藥,必加甘草,以制石膏之寒。
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制大黃之峻。
上病不宜遽升,必加甘草以制梔子之動,緩之中具和之義爾。

獨其味甚甘,甘則善動,吐嘔家不宜多服,要亦不可拘也。
甘藥可升可降,用之吐則吐,用之下則下,願善用之何如耳。

...中滿忌甘,非忌甘草也。中滿乃氣虛中滿。氣虛者,脾胃之氣虛也。脾胃喜甘,安在反忌甘草。
...轉若添其脹滿者,亦一時之脹,而非經久之脹也。
故中滿之症,反宜用甘草,引人參、茯苓、白朮之藥,入於中滿之中,使脾胃虛者不,虛而后脹者不脹,但不可多用與專用耳。

...甘草解毒,當分上、中、下三法。
上法治上焦之毒,宜引而吐之;中法治中焦之毒,宜而解之;下法治下焦之毒,宜逐而瀉之。

吐...用甘草一兩,加瓜蒂三枚,水煎服。凡有毒,一吐而愈。
和...用甘草一兩五錢,加柴胡三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水煎服,毒自然和解矣。
瀉...用甘草二兩,加大黃三錢、當歸五錢、桃仁十四粒、紅花一錢,水煎服,毒盡從大便出矣。
...雖不敢謂解毒之法盡乎此,然大約亦不能出乎此。無論服毒、中毒與初起瘡毒,皆可以三法治之。

夫甘草,國老也,...然脾胃過受其甘,則寬緩之性生,水榖入之,必不迅於傳導,而或至於停積瘀滯。
惟是甘草瀉火,用之於急症者可以多用,用之於緩症者難以重加。
蓋緩症多是虛症,虛則胃氣必弱,而甘草性過於甘,多用難以分消,未免有飽脹之虞,不若少少用之,則甘溫自能退大熱耳。

以上摘錄自陳士鐸-本草新編

沒有留言: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