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胃食道逆流和香砂六君子

最近一個老同學不知怎麼著,突然打電話跟我說他胃食道逆流, 問我們吃什麼藥?
我不是中醫, 只是中醫愛好者,所以要我開藥我也不敢。
只能就自己的經驗提供一下看法以供參考。
我自己在兩年前也有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晚上睡覺只要一躺下來,就覺得胃裡的酸氣往喉嚨沖。
消極的作法當然是晚餐儘量少吃一點,但可以的話一般人都還是會想解決這個問題吧!
同事介紹我一家西醫診所效果很好,問診很仔細。
雖然個人較偏好中醫,但既然有人推薦就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去看看。
醫生聽了我的狀況,說明了一下胃食道逆流幾個可能的原因。而就我的狀況來看,他覺得應該是腸胃的消化功能較差。
食物吃下去後在胃裡堆積,下不去,所以就造成胃酸上溢。
我聽了他的解說,覺得非常有道理。又心想,要讓腸胃消化變好,其實中醫也有很多不錯的方子,效果都不錯。
像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等等。
而這幾個裡面,香砂六君子主治的症狀和我的狀況最符合。
香砂六君子
主治: 脾胃虛弱、濕阻氣滯。胸脘痞悶,食後腹脹、不思飲食、嘔吐噯氣、泛酸、苔白膩、脈濡弱。

去中藥行買了一瓶香砂六君子的科學中藥,吃了一個禮拜後果然情況有很明顯的改善。
大概吃了兩三個禮拜後,沒有再有火燒心的症狀,我就沒再吃了。
自己試藥是可以,但幫別人隔空抓藥可萬萬不可。
所以講完了我自己的經歷後,我還是建議同學趕快去找醫生看看吧。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小柴胡湯方

傷寒論原文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表症還沒有好,一段時間後出現:一、往來寒熱;
二、胸脇苦滿;
三、默默不欲食;
四、心煩喜嘔
此即柴胡湯症。

往來寒熱表示一天好幾次忽冷忽熱,與隔幾天發冷發熱的疟不同。
病在太陽和少陽之間,用小柴胡湯;
病在太陽入陽明而偏陽明時,用承氣湯;
病在少陽和陽明之間,用大柴胡湯。

柴胡,肥人用五六錢,平常人三錢,小孩一錢半至二錢。
黃芩、人參、甘草、生姜劑量與柴胡相同。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十二經脈歌訣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十一穴  中府雲門天府訣
俠白尺澤孔最存  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少商如韭葉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穴起商陽  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谿偏歷溫溜長  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  臂臑肩顒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髎接  鼻旁五分號迎香


足陽明胃經
四十五穴足陽明  頭維下關頰車停
承泣四白巨髎經  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  氣戶庫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滿梁門起
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存
水道歸來氣衝次  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  上巨虛連條口位
下巨虛跳上豐隆  解谿衝陽陷谷中
內庭厲兌經穴終


足太陰脾經
二十一穴脾中州  隱白在足大趾頭
大都太白公孫盛  商丘三陰交可求
漏谷地機陰陵泉  血海箕門衝門開
府舍腹結大橫排  腹哀食竇連天谿
胸鄉周榮大包隨


手少陰心經
九穴午時手少陰  極泉青靈少海深
靈道通里陰郄邃  神門少府少衝尋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穴一十九  少澤前谷後谿藪
腕谷陽谷養老繩  支正小海外輔肘
肩貞臑俞接天宗  髎外秉風曲垣首
肩外俞連肩中俞  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  聽宮耳前珠上走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經六十七  睛明目內紅肉藏
攢竹眉衝與曲差  五處上寸半承光
通天絡卻玉枕昂  天柱後際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  風門肺俞厥陰俞
心俞督俞膈俞強  肝膽脾胃俱挨次
三焦腎氣海大腸  關元小腸到膀胱
中膂白環仔細量  自從大杼至白環
各各節外寸半長  上髎次髎中復下
一空二空腰踝當  會陽陰尾骨外取
附分俠脊第三行  魄戶膏肓與神堂
譩譆膈關魂門九  陽綱意舍仍胃倉
肓門志室胞肓續  二十椎下秩邊場
承扶臀橫紋中央  殷門扶郄到委陽
委中合陽承筋是  承山飛揚踝跗陽
崑崙僕參連申脈  金門京骨束骨忙
通谷至陰小指旁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穴二十七  湧泉然谷太谿溢
大鍾水泉通照海  復溜交信築賓實
陰谷膝內跗骨後  以上從足走至膝
橫骨大赫聯氣穴  四滿中注肓俞臍
商曲石關陰都密  通谷幽門寸半辟
折量腹上分十一  步廊神封膺靈墟
神藏彧中俞府畢


手厥陰心包經
九穴心包手厥陰  天池天泉曲澤深
郄門間使內關對  大陵勞宮中衝侵


手少陽三焦經
二十三穴手少陽  關衝液門中渚旁
陽池外關支溝正  會宗三陽四瀆長
天井清冷淵消   臑會肩髎天髎堂
天翳風脈青  顱息角孫絲竹空
和髎耳門聽有常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

十二經脈包括六陽經六陰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這是依流注時辰排列的順序。

奇經八脈為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陰維脈。

十二經脈的穴位又有井榮俞經合,所出為井,所溜為榮,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表示氣脈在這些穴位上由初開始到匯聚盛大的現象。井榮俞經合都在四肢上,不過肘和膝。
除了十二經脈本身在五行上有其屬性外,如手太陰肺經為金,足陽明胃經為土,其井榮俞經合穴亦各有其屬性。

陰經的井榮俞經合分屬木火土金水;陽經的井榮俞經合分屬金水木火土。例如,手太陰肺經屬金,而其井穴為少商屬木,榮穴為魚際屬火,俞穴為太淵屬土,經穴為經渠屬金,合穴為尺澤屬水。土生金,金生水,故太淵為手太陰肺經的母穴,尺澤為子穴,經渠同屬金為本穴。母穴常用來補,子穴常用來瀉,本穴可補可瀉。因井穴在四肢末端,碰到子母穴在井穴上時不適合做補瀉(很痛),這時可改以隣近的合穴和榮穴做補瀉,即所謂瀉井當瀉榮,補井當補合。除井榮俞經合五穴之外,陽經還有原穴。

除用做補瀉之外,井榮俞經合還有特定功能,要點是:病在臟者取井穴,病變于色者取榮穴,病在時間者取俞穴,病變于音者取經穴,病起于飲食者取合穴,五臟不平衡者取原穴。大原則是,病勢愈深愈往四肢末端取。


經絡 流注時辰 所屬 絡穴 郄穴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手太陰肺經 寅時
(3-5時)
辛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列缺 孔最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
(5-7時)
庚金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曲池 偏歷 溫溜
足陽明胃經 辰時
(7-9時)
戍土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足三里 豐隆 梁丘
足太陰脾經 巳時
(9-11時)
己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公孫 地機
手少陰心經 午時
(11-13時)
丁火 少衝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通裡 陰郄
手太陽小腸經 未時
(13-15時)
丙火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小海 支正 養老
足太陽膀胱經 申時
(15-17時)
壬水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崑崙 委中 飛揚 金門
足少陰腎經 酉時
(17-19時)
癸水 湧泉 然谷 太谿
復溜 陰谷 大鐘 水泉
手厥陰心包經 戍時
(19-21時)
相火 中衝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內關 郄門
手少陽三焦經 亥時
(21-23時)
相火 衝關 液門 中渚 陽池 支溝 天井 外關 會宗
足少陽膽經 子時
(23-1時)
甲木 足竅陰 俠谿 足臨泣 丘墟 陽輔 陽陵泉 光明 外丘
足厥陰肝經 丑時
(1-3時)
乙木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曲泉 蠡溝 中都
任脈                 鳩尾  
督脈                 長強  
脾之大絡                 大包  
陰蹻                   交信
陽蹻                   跗陽
陰維                   築賓
陽維                   陽交


中醫五行


 
五臟()() 乙肝 丁心 己脾 辛肺 癸腎
腑(陽)(表)(消化系統) 甲膽 丙小腸 戊胃 庚大腸 壬膀胱
五病 噦(打嗝)
五所 頸項 胸肋 肩背 腰股
五體 皮毛
五竅
五志 思傷脾
五味
五氣
五聲
五色
五音 宮(音呼) 商(音呬)
五數 六1
五候
五季 長夏
五方 西
五畜
五穀

針灸歌訣

八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 面口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 心胸內關謀
脅肋支溝取 肩痛陽陵搜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 丁心戊胃已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 壬屬膀胱癸屬腎
三焦亦向壬中寄 包絡同歸入癸方


十二經納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腎心包戌
亥焦子膽丑肝通


馬丹陽星十二穴
三里內庭穴 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 太沖崑崙穴
環跳與陽陵 通里併列缺
合擔用法擔 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 不出十二訣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 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 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谿督脈內眥頸 申脈陽蹻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 通蹻照海膈喉嚨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傷寒論六經病證提綱

「太陽病」主要是表証,所以我們可以用「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

「陽明病」是以裡實證為主,我們可以用「胃家實」來作它的提綱;

「少陽病」是膽熱氣郁的証候,我們可以用「口苦,咽干,目眩」來作它的提綱;

「太陰病」是臟虛寒証,脾陽虛,脾氣虛,臟虛寒証為主,我們就可以用「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作它的提綱;

「少陰病」以心腎陰陽虛衰,而又以腎陽虛衰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氣衰微的証候,我們就可以以「脈微細,但欲寐」作它的提綱;

「厥陰病」,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