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傳經

六經病,它們之間是有相互有聯繫的,這種聯繫就叫傳經。

太陽可以傳陽明,太陽可以傳少陽,太陽可以傳太陰,可以傳少陰,也可以傳厥陰。
少陽可以傳陽明,而邪入陽明一般就不再傳其他經了

太陽和少陰,臟腑相連,膀胱和腎臟腑相連,經脈相互絡屬,它們相表裏,所以太陽之邪有飛渡少陰的時候。寒邪盛的少陰病,少陰陽氣逐漸逐漸恢復以後,然後呢驅邪達表,使少陰臟邪還腑、引病出陽,可以外出太陽。

少陽和厥陰相表裏,少陽之邪不解,可以內傳厥陰。厥陰陽氣恢復以後,邪氣可以外出少陽。

陽明和太陰相表裏,在《傷寒論》原文裏,“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爲陽明病也。”這就是一個太陰濕濁不化,那麽在太陰鬱久了之後,從陽明燥化,外出陽明的一個例子。陽明有沒有內傳太陰的?在《傷寒論》沒有這個條文。可是我們在臨床上,醫生見到陽明病以後,用瀉下的藥物太過頭了,結果導致脾陽損傷,而轉成下利不止的太陰病,這在臨床上有。

後世醫家,關於六經之間的傳經,提出了許多術語,比方說循經傳、越經傳、表裏傳、夫妻傳等等。
《傷寒論》在寫六經病的時候,先寫的太陽病,後寫的陽明病,以後寫少陽病,然後寫太陰病、寫少陰、寫厥陰病。如果太陽病傳陽明的,那就叫做循經傳。如果是少陽傳太陰的,這就叫做循經傳;少陽傳陽明的,它不叫循經傳,因爲《傷寒論》的次序不是這個樣子。隔過一經或隔過兩經傳的,都叫越經傳。

傷寒論的三陰三陽

傷寒論中所說的三陰三陽並非內經中所說的三陰三陽,而是一個病位與病勢的描述。

太陽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陽經,足太陽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體表,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屬陽症的初起。
陽明病涉及到手足陽明經府。那就是說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還有大腸經,胃經。從《傷寒論》的症狀來看,主要是足經的症狀。屬於陽症的極期。正邪鬥爭激烈,所以表現了大熱大實的症候。
少陽涉及到了膽經,膽府和三焦,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它是陽症的後期。進入少陽的邪氣,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熱邪。如果邪氣在少陽經的話,那是寒邪,因爲它有往來寒熱這個症狀。邪在經的時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時候它化熱。少陽是個小陽,所以它抗邪的能力並不強,所以它是陽症的後期。
太陰病涉及到脾經,涉及到脾臟,沒有涉及到手太陰肺。手太陰肺的病變在太陽病的階段就常常表現出來了。傷寒論中的太陰病,只講到太陰脾的病。它是陰症,僅僅涉及的脾陽虛,屬於是陰症的初期。
少陰病涉及到心腎,涉及到腎經。屬陰症的危重期。心腎真陽虛衰爲主的這種少陰病,不去積極的救治,常常會出現不良的後果;外來的寒邪爲主,寒勝傷陽的症候,只要他心腎真陽沒有完全衰竭,我們經過積極救治,把陰寒驅出體外,還有很好的愈後。
厥陰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如果這個病是由少陰傳來的,那就是陰症的末期,有死無生呀。當陰寒邪氣特別盛,盛到了極點的時候,而相火被鬱到了極點的時候,相火爆發,陽氣來複,所以厥陰病就可以有陽氣恢復的這種機轉。如果陽氣恢復之後,陽複陰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陽氣恢復太過呢,又可以轉成熱症,轉成陽症,所以厥陰病篇又存在著陰盡陽生的這種變化,所以它既是陰症的末期,又是陰盡陽生的階段,這就是厥陰病的特徵。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人參敗毒散(感冒時行、活人)

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痺毒痢,諸瘡斑疹。
(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寒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痺。壅於陽胃則毒痢,注於皮膚則瘡疹)。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薑三片,薄荷少許,煎。

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
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裡而發表,人參輔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
(喻嘉言曰:「風濕熱三氣門中,惟此方為第一,三氣合邪,豈易當哉,其氣互傳,則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參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劑,使疫邪不復留,詎不快哉!奈何俗醫減去人參,曾與他方有別耶?」又曰:「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劫以出;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弭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灼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為元氣已漓,故藥不應手耳。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於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為今日醫家,棄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曾不悟其害之也。蓋不當用而殺人者,是與 朮歸桂薑附等藥同行溫補之誤,不謂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視等砒鴆耳?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曆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巳壬午,大饑大疫,道饉相望,汗和藥中,惟加入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年,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本方除人參,外敗毒散,治同。
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亦治腸風下血清鮮。(血鮮者腸風,隨感而見也,血瘀者為髒毒,積久而發也)。
本方去人參,加連翹金銀花,名連翹敗毒散,治瘡毒。
除人參加黃芩,名敗毒加黃芩湯,治瘟病不惡風寒而渴。
除人參加大黃芒硝,名硝黃敗毒散,消熱毒壅積。
敗毒散合消風散名消風敗毒散(見風門)。治風毒癮疹,及風水皮水在表宜從汗解者。本方加陳廩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沖心,食入則吐,單陳廩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表證、仲景)

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少陰證,脈微細,但欲寐是也。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餘邪未盡入裡而表熱,此證謂之表裡相傳,非兩感也)。

麻黃、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

此足少陰藥也。太陽證發熱,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證脈沉,當無熱,今發熱,故曰反也。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屬陰,又當溫,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以細辛腎經表藥,聯屬其間,是汗劑之重者。
(趙嗣真曰:仲景太陽篇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少陰篇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均是發熱脈沉,以其頭痛,故屬太陽陽證,脈當浮而反不能浮者,以裡久虛寒,正氣衰微,又身體疼痛,故宜救裡,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附子,亦能出汗而散。假令裡不虛寒,而脈浮,則正屬太陽麻黃證矣。均脈沉發熱,以無頭痛,故名少陰病,陰病當無熱,今熱,寒邪在表,未全傳裡,但皮膚鬱閉為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熟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裡,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矣。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猶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湯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矣,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之旨微矣,按傷寒傳入三陰,尚有在經表證,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皆陰經表藥也,又按少陰雖有反熱而無頭痛,厥陰雖有頭痛而無身熱,且痛不如陽經之甚,若身熱頭痛全者,則屬陽證,醫貫曰:有頭痛連腦者,此系少陰傷寒,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可不知,喻嘉言曰:仲景太陽經但有桂枝加附子法,並無麻黃加附子法,太陽無脈微惡寒之證,不當用附子,若見脈微惡寒吐利煩躁等證,則亡陽已在頃刻,又不當用麻黃矣,又曰:三陰表證,與三陽迥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而少陰尤為緊關,俾外邪出而真陽不出,方合正法,經又曰: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炙少陰七壯,此又以陽氣為主,少陰吐利,法當厥逆,以無陽也,發熱為陽氣猶存,故不死)。

本方去細辛加甘草,名麻黃附子甘草湯(仲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證者當微發汗。(得之二三日,較初得之為緩,無證,無吐利厥逆 證也,用此湯發汗以散之,是汗劑之輕者,周揚俊曰:言無 證,則亦有反發熱之表在可知也,二方皆治少陰表證,少陰無發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陽,惟此二證用之,金匱用本方治少陰水證少氣脈沉虛脹)。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消風散(風熱)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鼻嚏聲重。
皮膚頑麻,癮疹瘙痒,婦人血風。
(血風者,婦人沖任二經為風襲傷,致生血病也)。

荊芥、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甘草(炙五錢)、防風、羌活、藿香、殭蠶(洗炒)、蟬蛻、川芎、茯苓、人參(二兩)、為末,每服三錢,茶湯下,瘡癬酒下。

此足太陽手太陰藥也,羌防荊芎之辛浮,以治頭目項背之風,僵蠶蟬蛻之清揚,以去皮膚之風,藿香厚朴以去惡散滿,三苓甘橘以輔正調中,使風邪無留壅也。

參蘇飲(外感內傷、元戎)

治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發熱頭痛,外感也,咳嗽痰壅,嘔逆泄瀉,內傷也,已汗而熱不止,陰虛也。)

人參、紫蘇、乾葛、前胡、半夏(薑汁炒)、茯苓(七錢半)、陳皮(去白)、甘草、枳彀(麩炒)、桔梗、木香(二錢)每五錢,加薑棗煎。

外感多者去棗,加蔥白。
肺中有火,去人參,加杏仁桑白皮(瀉腑)。
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炒燥溫健脾)。

此手足太陰藥也,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邪散矣。
(溢飲身重注痛者,亦宜此方和解之,劉宗厚曰:此出少陽柴胡例藥,治感冒異氣挾痰飲之病,本方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毋以性涼為疑,愚觀藥性非涼,亦是辛平之劑,元戎謂參蘇飲治一切發熱皆效,謂有風藥解表,有氣藥和中,則外感風寒,內積痰飲,並可用也,合四物名茯苓補心湯,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乃虛實表裡兼治之劑,然不可過)。

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薑棗煎,名芎蘇飲(澹寮)治傷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內有咳嗽吐痰氣湧。(此或肺有實熱,故去人參,加川芎,為通陰陽血氣之使)。

小青龍湯(行水發汗仲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或噎,或喘,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短氣不得臥。
(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仲景書中,凡有裡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該之。內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乾嘔而噎。水寒射肺,故咳而喘。水停則氣不化,津不生,故渴。水漬腸間,故下利,水畜下焦,故小便不利。而少腹滿,短氣者,氣促不能相續,與喘不同。有實有虛有表有裡,此為水停心下,亦令短氣。水氣內漬,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金匱云:「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云:「膈上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丹溪治許白云脾疼腹痛而短氣,大吐下之,二十日吐膠痰一桶而安。)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酒炒)、細辛、甘草(炙)、乾薑(三兩)、半夏、五味子(半升)。

加減味
渴去半夏,加花粉(半夏溫燥,花粉苦寒,去熱生津)
喘去麻黃,加杏仁(喘為氣逆,麻黃發陽,杏仁降氣)
形腫亦去麻黃(喘呼形腫,水氣漂本之病,故並去之)。
噎去麻黃,加附子(經曰:水寒相搏則噎,附子溫經散寒)。
小便秘去麻黃,加茯苓。(便秘忌發汗,宜滲利)。

此足太陽藥也。
表不解,故以麻黃發汗為君,桂枝甘草佐之,解表為佐,咳喘,肺氣逆也,故用芍藥酸寒,五味酸溫以收之。(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發汗以散邪水,收斂以固真水。)
水停心下則腎躁,細辛乾薑辛溫,能潤腎而行水(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細辛又為少陰腎經表藥。)
半夏辛溫,能收逆氣,散水飲,為使也。外發汗,內行水,則表裡之邪散矣。
(此證為水寒相搏而傷肺,若寒從外出,而水不內消,必貽異日之患,金匱曰: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小青龍湯並主之,程郊倩曰:水氣之渴與白虎湯中之渴,不特寒熱有殊,亦且燥濕各異,金匱云,先渴後嘔者,水停心下,小青龍湯主之,不治渴而專治水,水去而渴自止矣,李時珍曰: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未解,心下有水而 ,乾嘔發熱,或嘔或利,小青龍湯主之,表已解,有時頭痛惡寒,心下有水,乾嘔痛引兩?,或喘或 ,十棗湯主之,蓋青龍散表邪,使水從汗出,內經所謂開鬼門也,十棗逐 邪,使水從二便出,內經所謂潔淨府去陳 法也)。

變化方
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心下有水,脈浮。(此去水飲散,風寒之重劑)。

大青龍湯(風寒兩解、仲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成氏曰:此中風見寒脈也。浮為風,風傷衛,緊為寒,寒傷營,營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痛也,煩為陽為風,躁為陰為寒,風寒兩傷,營衛俱實,故不出汗而煩躁也,仲景又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按此即少陰過亡陽之證,故仲景更立真武湯以救其誤。)
又治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成氏曰:此傷寒見風脈也,傷寒者身痛,此風勝,故不痛,中風者身重,此兼寒,故有輕時,風寒外甚,故不吐利厥逆,無少陰 證也,昂按成注非也,此湯必脈浮緊浮數,煩躁無汗,方可服之,仲景恐少陰煩躁而誤服此則逆,故加無少陰證一句,大法太陽煩噪宜汗,陽明煩燥宜下,陰證煩躁宜溫)。

麻黃(六兩)、桂枝、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雞子大塊)、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一服,汗者止後服。
此足太陽藥也,成氏曰:桂枝主中風,麻黃主傷寒,今風寒兩傷,欲以桂枝解肌驅風,而不能已其寒,欲以麻黃發汗散寒,而不能去其風,仲景所以處青龍而兩解也。
麻黃甘溫,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衛,以辛散之,故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
大棗甘溫,生薑辛溫,佐桂枝以解肌。(薑棗又能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營衛俱和。
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風寒外盛,人身之陽必鬱而為熱,石膏體重瀉熱,氣輕解肌,故云重輕之劑,足太陽膀胱經表內也,而表有營衛之不同,病有風寒之各異,仲景治分三證,桂枝解肌驅風,麻黃發汗散寒,青龍風寒兩解,各分疆界,鼎足三大綱也,按大青龍為發汗之重劑,陶節庵曰:此湯險峻,須風寒俱甚,又加煩躁,乃可與之,喻嘉言曰:解肌兼發汗,義取青龍者,龍興而云升雨降,鬱熱頓除,煩躁乃解,匪龍之為靈,何以得此乎,青龍湯為太陽無汗而設,與麻黃證何異,因兼煩躁一證,煩為風,躁為寒,非此法不解也,然不汗出之煩躁,與發汗後之煩躁迥別,下後煩躁,與未下之煩躁亦殊,若少陰煩躁而誤服此,則有亡陽之變矣,又曰石膏一物,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夫風寒皆傷,宜從辛甘發散矣,而表 又俱熱,則溫熱不可用,欲並風寒表 之熱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輔青龍之不逮也,按煩躁有在表者,此證不汗出而煩躁是也,有在 者,不大便而煩躁是也,有陽虛者,汗下後病不去而煩躁是也,有陰盛者,少陰病吐利厥逆煩躁欲死是也,內熱曰煩,為有根之火,外熱曰躁,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秋冬感冒治療

1.參蘇飲-流鼻水
2.人參敗毒散-聲如蛙鳴(轉大人聲)
3.消風散-風疹,皮膚發癢
4.大青龍湯-天氣突然轉冷(寒),咳嗽、煩躁。無煩躁症不可用大青龍。
5.小青龍湯-寒濕
6.麻黃附子細辛湯-鼻子一癢鼻水就滴下來。太陽少陰內外兩傷。麻黃三錢,附子二錢,細辛一錢半。
7.參附湯加茯苓-直中陰寒。發燒、上吐下瀉。人參一兩、附子二錢、苓苓一錢。

紅眼症用藥

強人服洗肝散,純攻病藥; 弱人服洗肝明目散, 攻病兼養血消風。
消風熱, 除肝火。
秋金傷肝木, 肝開竅於目, 固角膜炎好發於秋。
春日受升發之氣亦有之, 但不若秋躁收斂之氣引起的多。

洗肝散《局方》

治風毒上攻,暴作赤腫,目痛難開,隱澀眵淚。(凡目赤者,或六腑秘,脈實有力者,為有裡證,宜微利之,瀉青丸、洗肝散之類是也,眵音鴟,眼脂)。

薄荷、羌活、防風、當歸、川芎、梔子、大黃、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無 證者,除梔子大黃)。

此足厥陰陽明藥也,肝屬木而主目,木喜條達,風熱郁於內,故用薄荷羌防以升之散之,肝藏血,故用當歸川芎以和之養之,大黃瀉胃火而通燥結,梔子降心火而利小便(二便利則熱毒下降而赤腫消)。甘草緩肝氣而和中州。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轉貼]家家必備十良方(續集)

原本的家家必備十良方原作者是一位皮沙士先生,他在後來又以良方十帖為主題又講過兩次演講,經由他朋友整理後將它公布在網站上。

良方十劑(一)

本文系根據皮沙士前輩演講整理

一、緣由:

一位元偏遠地區很有愛心的國小教務主任,為了幫助一位過動兒,找上我,經過短期治療後(約一個月),進步神速。他也常聽我說過家裡可以準備一些常用的藥,而後才有良方十帖的構想。良方十帖的講義也是由這位非常有愛心的國小教務主任幫忙打字完成的,這也是我早期的處女作。這次的講演以前講過,舊生就當作複習。
1.使用西醫治療過動兒,時常會變成痴呆、思考中斷,在腦部產生副作用。
2.中醫治療過動兒,有時採用藥食療法:甘草、小麥、大棗湯,簡稱「甘麥大棗湯」。(大棗就是紅棗,黑棗在中藥裡不入藥,若有用只是讓藥好吃而已。)
3.這位教務主任與其太太也是我們中醫的擁護者,其太太也告訴其親戚說「有病要看中醫,中藥沒有副作用,療效也快」,結果者這位親戚生病了,就在住家附近的中醫診所看病,結果中醫診所的醫師竟然告訴她應該要吃「普拿疼」。教務主任的太太打電話給我,很感嘆地說:「為甚麼中醫會變成這個樣子?」。


二、良方十帖就是家庭常備的十種中藥:

良方十帖是取法早期醫療環境不完備時,家中會準備一些止痛….的藥包掛於牆上,定期會有藥商上門,如果是過期會幫我們更換,如果是使用完的藥補充後算錢,在臺灣五、六十年代還有。所以家中可以準備十種家庭必備的科學中藥,這些藥最好是放到壞掉然後丟掉,表示這段期間家人都很健康。但是萬一有時會有一些小感冒、肚子痛,不及時處理,有時會演變成棘手的問題,所以要趕快用一些最好用、最安全的藥把病症消除。十種家庭必備良帖:1.葛根湯(最常最常用到的) 2.小柴胡湯3.麥門冬湯4.麻杏甘石湯5.小青龍湯6.平胃散7.五苓散8.葛根芩連湯9.芍藥甘草湯10….以後再慢慢講

三、葛根湯特性與使用:
1.葛根湯是學校這邊用量最多的藥,主任每次採購就是二十罐。
2.葛根湯用在我們體表看得到的地方,幾乎都可以用,體表看得到的地方的意思是感冒時鼻子有點鼻塞、打噴嚏、甚至流鼻水就可以用葛根湯。剛開始感冒,感冒在西醫稱為上呼吸道感染,就是鼻、咽、喉的問題,可以用葛根湯處理。感冒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後腦袋、脖子這邊昏昏沉沉的,脖子僵硬起來,轉動不流利,感覺自己感冒了,就可以用葛根湯。
3.分析感冒特性,感冒常會伴隨有發燒、畏寒、惡寒現象。畏寒:人怕冷的現象,但只要加上一件薄長袖,人就不會覺得冷了。惡寒:比畏寒嚴重,人嚴重怕冷的現象,人厭惡寒冷,躲到棉被裡能仍然怕冷。人發燒時我們摸額頭、量體溫,這些都在體表,都是葛根湯適用範圍,因此葛根湯可以治療發燒。畏寒、惡寒都是在體表,人會起雞皮疙瘩,這也是葛根湯適用範圍,葛根湯也可以治畏寒、惡寒。因此我們可以說葛根湯可以拿來治感冒,但是不可說葛根湯是感冒藥。
4.葛根湯可以拿來治感冒的原理:葛根湯是很好的骨骼肌鬆弛劑。身體的肌肉有兩種,身體內部是內臟肌或平滑肌。平滑肌與骨骼肌彼此有翹翹板的作用,一收縮另一則鬆弛,一陰一陽。為甚麼會鼻塞?因為整個鼻黏膜肥大起來。因為感冒關係,鼻黏膜充水造成整個鼻黏膜肥大,葛根湯使骨骼肌放鬆,會使平滑肌收縮,鼻黏膜變小,呼吸通暢,所以就不會鼻塞。
5.發燒會畏寒、惡寒的原因:因為身體吹到冷風,遇到寒冷,使整個毛細孔閉縮,身體無法散熱,你就會發燒。讓你生病感冒的來源就是冷氣或冷風,反正就是寒冷,然後身體產生畏寒、惡寒的現象,因此感冒常會伴隨有發燒、畏寒、惡寒現象。這時使用葛根湯,他可以打開毛細孔,然後發個汗,汗出燒就退。因此治療感冒的原理就是:「汗出燒就退」。

四、我們希望上課人多一些就是因為想要宏揚藥師佛的精神,不忍心看見眾生為疾病所苦,不忍心看見小朋友因為吃化學的藥物三天兩頭就要跑醫院,然後動不動就感冒,經年累月的生病,所以才要宣講這些課程。

五、葛根湯是太陽陽明經共用的藥,太陽主表,陽明屬胃,主肌肉,因此葛根湯作用在體表看得到的地方,使用葛根湯的原理就是一句話,「骨骼肌放鬆弛,骨骼肌一鬆弛,毛孔一打開,汗出燒就退」。但是相對地,骨骼肌一鬆弛,平滑肌、內臟的肌肉就開始蠕動、開始收縮運動,因此對腸胃也非常地好。


六、葛根湯不是感冒藥,可以當作保養藥,怎麼說呢?身體骨骼肌一鬆弛,血管所受到的壓 迫就會減低,那血管就可以放鬆松地,血液迴圈就會比較順暢,血液打到大腦也很順暢,因此可以預防老人痴呆、高血壓、中風。所以葛根湯根本不是感冒藥,但可以治感冒。


七、葛根湯可以治感冒,但是感冒發燒的因素並不是只有一個,不是只有遭受風寒侵襲,使毛細孔閉縮,身體無法散熱而發燒。若真是如此單純,則「汗出燒就退」。尤其是小朋友,在13歲前,腦部大約正中心處有一個地方稱為下丘腦,下丘腦是身體調節中樞所在,可以調節情緒、體溫、食慾、體液多寡等…..。在13歲前的小朋友下丘腦發育不完全,有時會亂髮燒,而大人為甚麼感冒很少會發燒?此即原因之一,另外小朋友比較不會隨溫度氣候的變化調整穿衣,因此父母親或學校導師就應扮演小朋友體外下丘腦的功能,父母親或學校的老師可以隨時檢查小孩後背領有沒有流汗,若有應該讓其減衣服,減衣服不可直接脫掉大外套,溫度落差太大,小朋友體溫適應不良,一下子就中獎感冒了。若有汗流浹背應擦乾後,從裡面薄的內衣脫掉。尤其秋老虎季節,早晚溫差大。建議可以從身體裡到外,先穿薄長袖+短背心+薄外套來搭配。小朋友在13歲前體內下丘腦發育不完全,不靈敏,不知冷熱,只好靠父母親或學校的老師擔任體外下丘腦的功能,以減少小朋友感冒發燒。但若還是感冒了,因為小朋友不知冷熱所以會亂髮燒,所以大原則是「汗出燒就退」,但也有小例外,因此下丘腦失靈時「汗出燒也不會退」,這時就要找調節下丘腦的藥,調節下丘腦的藥就是少陽的「小柴胡湯」。

八、感冒第二步,如果發現「汗出燒也不會退」,就可以大膽假設是調節體溫的下丘腦失靈,基本上已有往來寒熱少陽經的症狀就要把葛根湯、小柴胡湯加在一起用。


九、感冒時食慾受影響,肚子餓,但是不想吃飯,這時候來找一下原因:感冒因為風寒關係,寒冷會讓骨骼肌收縮,毛細孔閉塞起來,就不能發汗,不能散熱,所以發燒、畏寒、惡寒起來。骨骼肌與平滑肌類似蹺蹺板的原理,一收縮則另一鬆弛,胃、小腸、大腸的肌肉為平滑肌,因此感冒時骨骼肌收縮,而內藏之平滑肌會鬆弛無力,肚子就容易脹氣。肚子一脹氣就不會想吃飯。這時用葛根湯+小柴胡湯會有點幫助,因為葛根湯會鬆弛骨骼肌,收縮平滑肌,幫助腸胃蠕動。但葛根湯不是很好的消脹氣的藥,這點必須提醒一下。小孩感冒食慾不振,家長可以檢查一下小孩肚子有沒有脹氣,如何檢查呢?拍拍小孩肚子,類似打鼓般,如果聲音是「澎、澎、澎」,有空洞的聲音,表示有脹氣。若有脹氣要先處理脹氣;若無脹氣或無明顯的脹氣,但是食慾不振,這仍屬於小孩子的下丘腦調節中樞失靈的關係(下丘腦有食慾調節的作用),也是用小柴胡湯。


十、「汗出燒就退」是感冒發燒的大原則,但是有一些小例外,第二是體溫調節中樞失靈,第三是有沒有脹氣,第四是尿道發炎,尿尿尿不出來。發汗可以將熱帶走,同樣地,尿尿也是散熱的一種方式,如果這次的發燒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尿不出來,即使汗出燒也不會退,因此檢查小朋友的小便道,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怕尿尿,他雖然不會講,但是會怕尿尿而憋尿,此時若尿會痛,家長可以在詢問下加以判斷。第五是大便不通,這最最嚴重的發燒,會讓小朋友的體溫一直往上飆,飆到40o以上,達到腦炎、腦膜炎地步的發燒。大便堵塞,體內無法散熱,糞便的水份一直蒸發,大便就愈來愈幹,大便越不出來,體溫就越會飆,飆到後來小孩就會有抽蓄、昏迷的現象。


十一、大便不通的解決方式:
西醫:西醫醫生說:「不要小看肛門塞劑的副作用,遠比口服退燒藥還強」。上一次親子座談會的資料內就有肛門塞劑副作用的文章。
中醫:(1)中醫在二千年前就有肛門塞劑了,肛門塞劑是用蜂蜜做的,中國古時候人將蜂蜜用炒的,炒到水分蒸發掉變成褐黑色,此時焦焦黏黏的,在中國古書傷寒雜病論,就有記載,趁其還有溫度黏稠時,將其捏成錐狀的東西或者乾脆說作成子彈的形狀,冷卻後形狀就固定了,做好後備而不用。使用時,將其塞入屁股,蜂蜜在體內遇熱熔化,大便嘩啦嘩啦,一下就出來了。但是並非每個家庭都能備有此物品,所以在介紹另一種易備的肛門塞劑。
(2)醃製的「鹹黃瓜」,台語稱為:ㄐ一ㄢˇ 歸 ㄚ,早期將黃瓜加很多鹽巴,拿來曬一曬,作成醃製的「鹹黃瓜」,取其一小截,長長瘦瘦的,約小指頭大小。使用時,將其塞入屁股,幾分鐘後,嘩啦大便就出來,大便出來燒就退,痙攣就解除了。本校o長的小嬰兒(懷孕時吃資生丸長大的),曾用過非常有效。絕對不會有副作用的。便秘亦可使用此法。
(3)如果沒有醃製的「鹹黃瓜」,「薄荷腦」也可以用,「薄荷腦」很涼,將其塞入屁股,轉個一兩圈,寒涼可使平滑肌鬆弛擴張開來,使大便排出。


從這裡又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小孩子肚子脹氣,可不可以用萬金油、薄荷油,用那些涼涼的藥膏抹肚皮,甚至按摩?對還是錯?ANS:這是錯誤的,小孩子肚子有脹氣,不舒服,甚至會哭,如果使用這些藥物,藥物有麻醉的作用,這是以「涼」的刺激取代「痛」的刺激,待會「不痛」,就以為好了,所以錯認為這些涼的藥膏很好用。但是我們知道平滑肌遇到寒冷會擴張會鬆弛無力,現在抹涼的藥膏於肚皮,待會寒涼滲透到胃、小腸,只會造成更擴張,脹氣更嚴重,肚子更痛而已。這種藥膏都是不合格的,各位有沒有看見合格的藥膏?這種資訊大家要從那裡獲得?各位的資訊都被矇蔽了,這就是我們為甚麼要上課的原因,也有人問為甚麼不要在外面看病,開業看診?如果我們要在外面撈錢一定比人家撈得多,因為我們往往是一包藥,15~30分鐘就有效了,但是我們會做得很辛苦,我們會少上外面錯誤的資訊。那涼涼的藥膏是誰告訴你們錯誤的?我是從原理跟你們解釋的,我不是胡謅亂扯的,那鹽巴的問題也是一樣,你高血壓的人不吃鹽巴,血壓絕對不會掉下來。得糖尿病不吃飯,不多吃點飯,不多吃點黑糖,你的糖尿病根本不會好。你的膽固醇不高,每天都無法消除疲勞,你每天都懶洋洋的、倦怠,你根本就沒有思考力,你就容易得到癌症。所以上一週我就講「去年日本NHK電視臺就報導,二家大型醫學機構,分別追蹤膽固醇高的人,追蹤了十年、十五年,結果發現膽固醇愈高的人,罹患癌症的機會愈小,膽固醇高達280的人,竟然沒有一個人罹患癌症,這就是膽固醇的真相。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在外面看診,我們鼓勵吃膽固醇的話,我們講一句話,就會有一百箇中、西醫的博士跟你反駁,有用嗎?所以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我們從教育著手,我們訓練新的一代,大家成人的,也可以得到簡便的處方,簡便的醫療、食療的好處,當下獲益。我們好好訓練這些書院畢業的大學同學,更長久的就是從幼稚園開始教。


十二、感冒因為有發燒,慢慢會把身體內水分耗失掉,嘴巴會幹幹的,幹幹的就是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負責的,這時候就感受到嘴巴幹幹的,但並不會口渴,這時感冒的階段仍停留在皮表,還是屬於葛根湯、小柴胡湯的症狀而已,這時候伴隨的發燒稱為表熱,處理表熱一個大原則就是「汗出燒就退」,用甚麼方法讓他發汗呢?可不可以跑步?回答:不可以讓他跑步發汗,跑步會損失很多氧氣,產生很多二氧化碳。表熱又不發汗,只能用物理的療法。有人認為發燒時,就給他用泡泡熱水澡的方式退燒對不對?在泡熱水澡過程中,骨骼肌會鬆弛,毛細孔打開,在熱水中汗出燒也就退了,但是這時候要注意,發燒伴隨著的是畏寒、惡寒,最怕的就是寒冷,因此,泡好從浴缸出來,離開熱水未來得及穿衣服前,容易遇寒造成再次感冒。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進浴缸泡熱水澡退燒不是理想的方式。所以哪一種方式最理想呢?最理想的方式為「泡熱水腳」,將「泡熱水澡」改成「泡熱水腳」就可以了,將水位泡至小腿肚位置,水溫愈高愈好,以不燙傷為原則,要泡至身體發熱出汗為止,因為汗出燒就退。冬天時,天氣寒冷,在泡的過程中,熱水容易變冷,那我們不妨在泡腳桶旁準備一個小鋼杯,從泡腳桶內裝一 杯水出來,然後置入便宜又好用的「電湯匙」於小鋼杯中加熱。不需要買一個幾千元的泡腳器,只需土法煉鋼,買一隻60元的電湯匙就可以用了,加熱到水快開了,拔掉電源線(PS:連接電源的電湯匙離開水會燒掉),將熱水倒入泡腳桶內,再從泡腳桶裝一杯水出來,重複剛才的動作,如此就可以維持泡腳桶內的水溫,人就泡到出汗,汗出燒就退。如此就不需要藥了嘛,連良方十帖也可以丟掉,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住「汗出燒就退」這個原則了,所以一定要懂得利用這個方式。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當中,各位都看到了,都聽到了,聽到甚麼呢?在表熱階段,在發燒、惡寒階段,我們是給熱的還是冷的?回答:熱的,所以這時候用冰枕對不對?冰枕會引斜、引賊,把賊帶到家中而已,所以此時用冰枕是不對的,那冰枕是用於那一階段呢?且聽下一節分析明瞭,下課!



良方十劑(二)

本文作者:皮沙士前輩

部分節選

三、我們講膽固醇,只有營養學家告訴你不可以吃,你看生化學學家董大成博士是如何看待膽固醇,你再看臺大生化學的教授,臺灣生化學的權威、第一把交椅的林仁混教授是如何看待膽固醇的,西醫的膽固醇指標有的是130~200,林仁混教授說男生膽固醇標準是180~220。他的講法就跟其他人不同,為甚麼差別這麼大?而董大成博士自己得過膀胱癌,他後來自己吃黃豆,他說黃豆可比高麗蔘,你看他一天吃蛋吃幾顆?為甚麼他不怕膽固醇過高,他是生化學家才瞭解化學的變化,只有營養學家才給你斷章取義,營養學家認為:蛋黃裡面膽固醇很高,吃下去膽固醇會一直飆上去。可是生化學家看法就不是這樣子,他看見蛋裡面有膽固醇,蛋中有卵磷酯。有卵磷酯的膽固醇就OK了,所以不用怕,你看古代那些吃豬腳連豬皮一起吃的,豬皮就是卵磷酯,他們那一個高血壓?那一個腦中風?所以醫學不是這樣子的。那我們吃素的膽固醇從哪裡來?從核桃、腰果、杏仁、無花果……那些乾果類來的,再來這樣就夠嗎?不夠,還要從營養學家最詬病的那二種油來的:椰子油、棕櫚油。所以吃素的人要用的油就是營養學家罵的最厲害的那二種油,第一個棕櫚油、第二個椰子油,這二種油放冰箱拿出來後有沒有像豬油,它像豬油,裡面是膽固醇,它才是給我們身體能量最高的所在,所以吃素的油應該用這種。不過…,幾年前我來這邊上第一堂課時,就是講這件事情,後來我不敢講,為甚麼不敢講?因為我們研究的是物性,它原有的性質,如果變化了要怎麼講。例如:我們鼓勵人家吃黃豆,黃豆可比高麗蔘,可是黃豆卻是基因食品,那個因果誰去負?副作用誰去負?所以我說吃黃豆、喝豆漿可以補充鈣質,這份補充資料骨質疏鬆也是鼓勵喝豆漿,那豆漿如果是基因改造黃豆製成的,後來吃出問題,這誰來負責。同樣地棕櫚油的問題,棕櫚油在南洋生產地裝桶時加一次防腐劑,我們問過臺灣經銷商,棕櫚油來臺灣時,他們怕防腐劑用太少,怕它壞掉,又再加了一次,我聽到加二次怎麼敢介紹,所以到底要吃甚麼?我不知道,我們在這邊可以跟各位講的是,它的物性而已,至於後面人為的變化,我們很難講。就好像也有學員問我們,中藥使用時是不是要先泡熱水10分鐘後,過濾後再煮,不然重金屬如何去掉?老實講,不要說是「中藥」,只要是種在土地上的,只要是由根吸收土地水分的作物絕對都有重金屬,因為全世界的地利都被破壞掉了。那大陸還在步那些以前臺灣開發的,全世界以前先進國家開發過程所使用那些亂七八糟的化學藥劑都在噴植物,那吃中藥到底對不對?那我們沒有辦法負責這些事情,這是屬於整個「共業」的問題 (PS:眾生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稱為「業」。好的思想行為叫做「善業」,惡的思想行為叫做「惡業」。「共業」:大家共同造作的業)。

四、真正地醫學是把古代的東西與最新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兩個答案是一樣地,這才可以當作標準,如果牴觸時,就有一個錯。我們會認為古代醫學能夠流傳二千年下來,應該就是真理了,只是等待現代科技給印證。那為甚麼又要老調重談,重提棕櫚油?因為最近漢唐中醫又再跟我遙遙呼應了,我們是遠隔大洋漠不相識的人,講的觀點幾乎都是一樣的。他最近講我們用的油絕對不是沙拉油,我們要用的是不會讓廚房油油膩膩的油,不是那種會讓抽油煙機每半年就要送廠商清洗的油。因為倪院長沒有吃素,所以他就鼓勵人回到吃豬油的時代,為甚麼?因為豬油膽固醇高。所以很奇怪,我與倪院長不相識,我是默默無名,他是美國漢唐中醫學院院長,佛羅里達州最高的中醫行政負責人,等於是州長認命的官,他剛辭職半年、一年而已,他想回臺灣教一批學生,所以才把那邊辭掉了,收一批關門弟子。我就看見他在鼓勵,說用沙拉油是被廠商買通的,才會變成吃沙拉油。為甚么女生抽菸比男生少,但是肺癌是女生的第一名?為甚麼男生不是肺癌第一名?就是抽油煙機,廚房造成的嘛!為甚麼心血管疾病一直都上升,就是那些沙拉油,沙拉油被加熱後變成焦油,焦油到身體就是致癌物質,那就是變成中性脂肪(三酸甘油脂),堵塞血管的元兇,所以心血管堵塞並不是膽固醇。這種醫學的資訊,各位到哪裡去聽,沒有人告訴各位這種資訊的,到處都是錯誤的,我們在藥師佛前面,只有我們敢講我們是正確地,所以我們才要上這課,大家如果有興趣儘量不要缺課。因為我個人蠻情緒化的,看見人少我就沒精神了,看見人少,本來預計人會很多要講良方十帖,又覺得良方十帖以前講過了,所以講不起勁。不過老實講,一個真正會上課的人,再重新講一遍,你會覺得怎麼好像以前沒聽過。大家有沒有覺得?有的請舉手,對不對,就是這種感覺。

五、我們剛剛提到鹽巴,中醫的源頭是五行表,五味是「酸、苦、甘、辛、鹹」,對應到五藏「肝、 心、脾、肺、腎」,對應到五行「木、火、土、金、水」,這邊可以看見,鹽能入腎,鹽是腎臟所必需的,為甚麼?因為腎臟得到鹽巴才能把水變成尿尿,這是利尿,鹽巴是利尿劑,為甚麼現代醫學一直教人不要吃鹽,臺灣尿毒癥(洗腎)的人口比率是全世界第二位,這是最近的新聞。這就是教你不要吃鹽巴,鹹不入腎,然後水濾不出去嘛!就這麼簡單。

六、我們要再提之前提過「通便」用的醃黃瓜,因為剛剛有學員提問這個問題。那個泡在液體中愛之味品牌的醃黃瓜可以用嗎?這個不可以用,這個軟趴趴的怎麼塞得進去。要用那個咬起來脆脆、有嚼勁的醃黃瓜才可以塞得進肛門,塞進去後才可以軟化大便,大便就出得來。為甚麼呢?因為「鹹能軟堅」。再譬如大脖子缺碘,中國古代就認知到,就是要給它海藻、海帶、昆布,我們老祖宗不知道這些食物中有碘,可是老祖宗知道這些是海裡的東西,它們很鹹。大脖子是硬塊,只有用鹹的東西才能將它軟化掉,所以這就是「鹹能軟堅」的應用。現在大便擠到肛門邊硬硬地,根本擠不出來,這個醃黃瓜很鹹,塞進肛門後就會吸收水分,「鹹能軟堅」,會使大便軟化,待會就會出來,原理就是這樣子而已。這原理不同於「薄荷腦」,薄荷腦是用薄荷提煉後白白的東西,做成類似口紅的形狀可以旋轉伸縮的東西,很多人拿綠油精或薄荷腦抹太陽穴,治頭疼,可不可以?那一天到晚都頭疼的,愈抹會愈頭疼。上星期上課提到太陽穴頭疼的,那二种放在一起就可以根治了,對不對?我星期三就接到家長打電話來,家長就坐在那邊,他就告訴我說:「自己的媽媽二十年的頭疼」,我們想想看,經年累月二十年的頭疼,看遍多少醫生,星期三時打電話告訴我說,就用我上課所講那二個簡單的方子合在一起用,就好的非常多。我就告訴他說:「你就寫一篇貼在我的網站上嘛!」沒有人要貼,這個網站我就不想經營了嘛,所以大家看到我今年四、五月以後幾乎不再貼了,我們也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功勞,實際上是因為中醫處於這個很曖昧的時代,大家根本看不到甚麼叫「中醫」,大家看見的「中醫」是會叫你去吃「普拿疼」的(大家一笑)。星期四那天有一位阿媽坐我的車子,阿媽就告訴我說:「中醫老師的藥怎麼這麼好用」,對不對阿媽?(PS: 阿媽在現場上課),一包就有效對不對?(PS: 阿媽說一些話,但是錄音聽不清楚) 阿媽講的那個案例,阿媽都陪乖孫女來上學,孫女說:「阿姑走路都會撞牆壁」(大家一笑),你知道這是用甚麼方子解決的嗎?我們良方十帖中有「小柴胡湯」、有「五苓散」,就是這兩個合在一起,服一包後就不會撞牆了,那二天就OK了,都在良方十帖內,只是看你會不會用而已,阿媽就覺得很奇怪,為甚麼中醫老師你的藥這麼好用,阿媽多講妳的,沒有關係吧?阿媽回答:「沒關係」。阿媽的手肘有問題,我告訴她中藥一帖就看見效果,阿媽是不是?還有一位不知是誰,手也長一粒東西,用我們贈送的「紫雲膏」後,處理好十多年的舊傷。你看這就是我們的醫療環境,為甚麼沒有人告訴妳可以用「紫雲膏」,「紫雲膏」到處都在賣。(PS:有位學員發表「紫雲膏」的使用經驗,但是錄音聲音細,不知有否聽錯!她說:「我有一位同事的小孩,那個肉一直陷下去陷下去,她媽媽很擔心很害怕,因為我有給她一瓶○○的「紫雲膏」,因為哪天已晚想隔天在帶去看醫生,結果她就用「紫雲膏」給小孩抹,抹一個晚上後,隔天就好了,這是同事說的。) 謝謝妳!我們這邊從來都沒有讓人發表經驗(大家一笑),但是每一個人都很含蓄,誰一包就有效!誰一包甚麼問題都解決!結果都不敢講,當然不敢講,不然這講堂也坐不下。其實我們也不是好大喜功,我們也不喜歡站出來,我們喜歡默默的耕耘,我們喜歡躲到山裡面去練功的,去修禪定打坐,所以我們研究室才叫「藥師功房」是 藥師佛的藥師,不是現在藥劑師的藥師,我們是希望隱姓埋名好好練功,才是我們的本份,可是這世界太混亂了,你不這樣起來弄的話,很糟糕啊!你說外面買的西藥感冒藥怎麼比得上我們的葛根湯,那裡面的類似安非他命的成份codeine(PS:英翻中「可待因」),吃了就上癮嘛!不行這樣子做。所以我們良方十帖是很有得講。

七、我們講義發下後,葛根湯還有得講,葛根湯要講二十小時,我們都可以講。我們良方十帖為甚麼要有感冒,因為小孩子幾乎都有感冒,我們今天講的只是概論而已,感冒會有咳嗽、喉嚨痛。那咳嗽一定要分,我自從曝光後,有些家長就寫了紙條,希望我給小孩看病,問題是寫了紙條寫得不清不楚,為甚麼不清不楚?因為沒有來上課。好!再來,如果小孩子沒咳嗽給你聽,你怎麼知道是那一種咳嗽?而小孩也講得不清不楚,所以小孩在中醫列作「啞科」,望、聞、問、切中的問診是沒有用的,小孩子又很小沒有脈好把,小孩子是不把脈的。小孩子可以看食指但能提供的訊息有限,因此小孩子能提供的訊息很弱,因此治療小孩子效果會打折扣。所以真正能治好快速有效治好小孩子病的是家長,只有家長自己隨時調整用藥,才可以在一天或三天內將感冒治好。我一直強調,如果感冒超過如果6~7天才好的,那不是中醫師治好的,也不是西醫師治好的,那是他自己好的。所以一位中醫師如果將感冒治到6~7天,這位中醫師該檢討了。感冒應3~4天就治好才能稱為「中醫」。隨時要變化用藥,一包用下去,狀況變了,立刻變化用藥,一般而言,3包就OK了,感冒就好了,所以我們要學。

八、講到咳嗽,如果發現小孩子咳嗽時,愈咳,氣一直往上衝,這臉紅紅的,注意特徵,咳到臉紅紅的,這種咳嗽可以用「麻杏甘石湯」,這種我們稱為「熱咳」,那有「熱咳」就有「寒咳」或稱「冷咳」,這「冷咳」會伴隨著鼻水,那鼻水稀稀白白的流下來,「冷咳」會伴隨著畏寒、惡寒的現象,這現象會很明顯,我們就給「小青龍湯」,但是今天只是緒論而已,只是良方十帖的開場白而已,所以這二個方子請先暫時不要用,大家對它的認識還不是很深,除非你抓住我剛才講的要點,一咳嗽起來,你就看到他整個臉咳到臉紅,不咳則已,一咳就臉紅,這個「麻杏甘石湯」就可以用下去。那「小青龍湯」這稀稀白白的是我前幾週有講很詳細,那各位可以由CD來重新聽或等我過幾個星期依順序講良方十帖有提到「小青龍湯」時再用。「麻杏甘石湯」是「熱咳」,「熱咳」會伴隨著鼻涕黃、濃、稠,還有那嘴唇又幹又紅,這就屬於這系列的。那嘴唇是蒼白的,鼻涕稀稀白白的是「小青龍湯」。那還有因為乾燥而咳嗽,喉嚨因為乾燥而咳嗽,或因講太多話乾燥而咳嗽,那這個是亂吃也不會吃出問題的,這個東西很好吃(PS:錄音未講,老師只在黑板上寫出,故不知是甚麼東西?)上星期日上完課,就有家長跑到樓上找我,他說:「奇怪!同樣都是看中醫師,那為甚麼我的孩子出去外面看中醫師,拿回來的藥小孩子都不願意吃,那學校這邊的藥就願意吃,後來終於給他逮到一個機會,小孩從學校帶藥回去吃,吃完還有一點點剩下的,他拿來吃,唉喲!怎麼這麼好吃,果然我們這邊不一樣。」我們可以給各位一個判斷的原則,如果中藥是以甜為主,好吃為主的那個藥、那個方、那種植物,你就可以長期吃,吃一輩子都不會有問題,重點就是要甜味。所以五味的酸、苦、甘、辛、咸,甘是甜,甜對應到腸胃,後天營養的補貽(?聽不清楚)來自於甜味,所以只有甜味的東西才可以當保養藥,可以長期吃。只要是苦的藥,那是入心,那是瀉火的,讓你愈吃愈沒有火,愈沒有能量,最後的下場就是貧血,就是尿毒。所以去年上新聞的一位中醫師,吃龍膽瀉肝湯吃了六年,就是不懂這一句話,他吃到最後變尿毒,最後洗腎,結果被西醫藥廠拿來利用,以中醫師身份告訴你中藥有毒不可以吃,那就是他自己不懂。這個苦入心,心主血,會破壞紅血球,苦瀉火,所以把能量瀉掉,最後就水克火(? 聽不清楚)變成尿毒,道理如此而已。所以剛才說葛根湯根本不是感冒藥,為甚麼?你們吃看看,吃起來甚麼感覺?是不是甜的為主,它是保養藥,甚至是營養劑,為甚麼是營養劑,我分析給你們聽,星期一那天上課我有提到小孩子的保養藥,小孩子時就可以開始給他吃,可以吃到考上建中為止的方子是甚麼:「黃耆建中湯」加「保和丸」,小孩子缺乏酵素,所以給他「保和丸」,那「黃耆建中湯」是由「小建中湯」變的,將它加「黃耆」後改名「黃耆建中湯」。「小建中湯」組成是: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膠貽。膠貽就是麥芽糖,這裡面除了芍藥是酸酸的,桂枝有甜味,甘草有甜味,大棗(即紅棗)有甜味,麥芽糖絕對有甜味,這個生薑有點辣辣的,基本上以甜為主,以甜為主就是屬於腸胃藥,當然可以吃一輩子啊!當然可以吃到考上建中啊!中國二千年前就設計出「黃耆建中湯」,設計出「小建中湯」老祖宗就知道小孩子的營養要補充甜味,所以在這個方裡面給你加上麥芽糖,就是給小孩子最好的營養,小孩有營養、有熱量,營養吸收好,他當然就不容易感冒。那消化系統好,當然呼吸系統就好,所以就是這樣子。那葛根湯與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有甚麼差別呢?葛根湯少了膠貽,有5種成份與小建中湯相同,但是多了葛根(食物)與麻黃(藥)。葛根是甚麼?有看過韓劇節目「醫道」的就知道,葛根是市場賣的食物(塊狀)。麻黃是甚麼?發散風寒感冒的藥,所以葛根湯有七味藥,所以你說它是藥嗎?麻黃只佔1/7,事實上不到1/7,因為葛根放的量比較多。因此葛根湯是給你小建中湯的營養,再用葛根把皮表骨骼肌放鬆,再輕微用點麻黃配合桂枝將風寒趕出,這樣輕描淡寫的教你發汗,汗出燒就退,如此而已。

九、這個「麥門冬湯」非常地好吃,我這裡面就有麥門冬,我上課要保養喉嚨,就是要用麥門冬,現在我們來看「麥門冬湯」,組成成份:麥門冬、半夏、甘草、人蔘、梗米、大棗。它有大棗即紅棗甜甜的,有甘草甜甜的,半夏大家不認識沒關係,這是一味中藥,這人蔘也不用介紹了有麥門冬這一味藥,再來梗米是米,米也是中藥,如果說中藥都不能吃,那我們米也別吃了。「麥門冬湯」裡面就有米,這是食物還是藥?醫食同源,米是澱粉類,澱粉就是甜的,甜的就是營養劑,所以甘入脾。麥門冬也有點甜甜的,甘草、大棗都是甜的,所以「麥門冬湯」給它亂吃也沒關係,所以有事沒事,喉嚨幹幹地就可以吃,那實際上它比較偏向在咽的問題,只是咽與喉是在一起的,所以有時就囫圇吞棗,只要是咽喉幹幹地就找「麥門冬湯」來吃。所以這個包括乾咳,咳嗽沒有痰,或者好像痰黏在喉嚨上弄不出來,如果能弄出來多舒服呀,這時候只要口含麥門冬湯不加水,讓它慢慢地滋潤下去,等一下滑動,只要咳一聲,一口痰出來,喉嚨不會怪怪,不會再咳嗽了。麥門冬湯是屬於比較平和,介於寒咳、熱咳中間,比較溫和的藥,既是溫和的藥,即使亂吃也比較沒有問題。只要是溫和的藥都帶甜味,原則上,麥門冬湯偏向治乾咳。這裡我們補充一下葉天士先生的川貝枇杷膏,這是甜甜的,甜的厲害,大家都給它亂吃,只要是咳嗽啦、喉嚨痛啦,就給它亂吃,有的吃了有效,有的無效,為甚麼?它是甜的,黏黏膩膩的,它只治乾咳,如果是痰很多,如果吃枇杷膏,待會你的痰就咳不完了,它會生痰生很多,所以我們要懂這原理。這是咽的問題,那喉的問題使用「桑菊飲」,桑葉、菊花飲料,我們中醫的五行表,彼此對應,秋天對應乾燥,最近大家會發現到眼睛好像幹幹的,鼻子幹幹的。昨天有人打電話給我,說他耳朵發癢,為甚麼發癢,表示太幹了。上週我們介紹「桑菊飲」就說這是秋天的藥,耳朵、眼睛、鼻子發癢、喉嚨發癢、咽發炎、這裡發炎(PS:聽錄音,不知所指位置)可以使用「桑菊飲」。這種乾燥就不是隨隨便便用「湯」了,「湯」的意義是一天固定 吃三次,類似隨三餐喝湯之意。治乾燥除藥物外必須有充足水分,所以就不是桑菊「湯」了,而是桑菊「飲」,一天用六次,類似喝飲料之意。所以中醫科不科學,在命名上就告訴你這是飲料。「桑菊飲」是秋天因為乾燥而產生的飲料,前幾天要放學時,我就看見書院的同學去拿桑菊飲來喝,他就說:「真的耶!秋天是乾燥的季節,喝起來還真舒服,乾燥就消失了」,我說對呀!只是以前有感覺,但是不會把它歸納在一起,不會想到跟這個季節有關係,只是隱約感受到秋天有這種現象。中醫的老祖宗就告訴你:「秋就是燥」,所以我們說中醫是天人合一的醫學,在探討物性、天地之間的物性、道理。所以你若確定「喉」,喉嚨癢癢的用「桑菊飲」,若是「咽」的問題用「麥門冬湯」。

十、再幾分鐘就下課,漏掉補充一點,因為我上課是不用準備的,隨時隨現在的靈感,我在講發燒時漏掉一點,因為現在的發燒不是那麼單純地氣候關係或吃壞肚子腸胃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甚麼東西?就是腸病毒,所以你用了葛根湯或者小柴胡湯加葛根湯吃下去後,汗出燒也不退或汗出燒退,但一下子體溫又上來了,奇怪了,原來就是感染了腸病毒。腸病毒大家知道有所謂的手、足、口病,那個手、腳破、口腔黏膜破掉、喉嚨痛,有這些徵兆的話,大家就要懷疑是腸病毒,腸病毒原則上有七天潛伏期,在潛伏期時不大出現症狀,當症狀出來確定是腸病毒感染後,我把全世界最好的處方介紹給各位,處方是:「銀翹散」搭配「小柴胡湯」,當發現腸病毒症狀或經由西醫檢驗後確定是腸病毒,你就選擇「銀翹散」+「小柴胡湯」,這是沒有便秘的,那如果有便秘時就不是「小柴胡湯」,要從大便去解決,力量要強一點,將「小柴胡湯」換成「大柴胡湯」,原則上三天之內就可以治好。如果沒有用這箇中藥很快地解決,其致命危機在第三階段,第三階段會演變出心肌炎、演變出腦膜炎、演變出腦炎。這時會發高燒、痙攣、抽搐,這時會有生命危險,那時候這些就不適用了(PS:聽錄音,不知老師黑板所指),這時科學中藥也不夠用,還要搭配用煎劑。我們就介紹一半就好,因為我們知道小孩得了腸病毒,在前面階段就將它治好不需要到第三階段,所這邊搭配煎劑的就暫時不講。

十一、聽過小孩子是陰虛體質的學員請舉手?小孩子的體質是陰虛體質,陰虛表示水份不夠、體液不夠。小孩子身體裡面大約只有500cc的血,只有一杯木瓜牛奶的容量而已,你不要看小孩子這麼大,只有500cc的血而已,因為血少,所以容易發燒,很容易退燒。就是因為陰虛體質,腸病毒才會趁虛而入,所以小孩子要多補充水份。我們所謂小孩子為陰虛體質,是就其成長過程,從小至中年到老年來作比較,小孩子算是陰虛體質,但是小孩子不應該給他真正的陰虛,真正的陰虛就要給他治療,治療用甚麼藥物都沒用,只要給予充足水份即可。秋冬季節到了,父母、老師要注意小孩的腸胃不要讓他受寒,喝冷水即受寒,所以要給小孩子喝溫水。而且要記得小孩子嘴唇不要給他太紅,太紅就是陰虛,本來跟成人比較是陰虛,你現在又給他缺水,變成真正陰虛,所以病毒就趁虛而入,因為「虛」則不夠也,「虛」則不足也,陰虛就得腸病毒所以不要給小孩子脫水、水份不夠,那為甚麼不是細菌呢?有水的地方才會有細菌,水太多為陰實。陰太多了,水太多了,才會有細菌感染,那陰虛感染腸病毒,也可以靠中藥「銀翹散」幫忙消除陰虛。那有常常在吃葛根湯、小柴胡湯其實都是一種保護,因為小柴胡湯可以調整,但是原則上是「銀翹散」可以化陰虛,剛剛提到細菌為陰實,這裡順便提醒一般家長易犯的錯誤,小孩子受傷有傷口,不要用OK繃封起來,以為封好後很放心,其實那是在殘害孩子,因為那個OK繃透氣嗎?那個透氣膠帶有透氣嗎?這地方有傷口、有破皮,那毛細孔隨時會蒸發汗,將那OK繃貼住,汗流出來被封住了,汗水多就易生細菌,產生化膿,傷口愈來愈嚴重,愈不會好,這種資訊外面有沒有跟你講,有聽過的請舉手?我們很樂於看到大家都知道,在這邊聽到的不算。我們這邊有一些小朋友的家長很信任我們,孩子嚴重的受傷就不包紮,好的很快。所以外面的資訊相當的錯誤,所以才要在這裡講,那在這裡講,有時候會有批評的關係,那個其實就像孟子所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們心很痛,希望大家能體諒一下,末學在這裡有時會心直口快,多所批評,大家多有一些雅量,讓我們為自己、為長輩、為孩子的健康多努力,希望大家多護持,這一門課大家多踴躍出席。好,謝謝各位!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轉貼]家家必備十良方

轉貼自網路太醫院

本文作者:皮沙士
一、感冒為萬病之源

人體的大腦中有一造熱中樞,能不斷地產生熱能,並調節溫度以維持體溫的恆定(36.5度C左右),遇冷則毛細孔收縮,遇熱則擴張以散熱。一旦受寒邪、風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經收縮,致無法正常散熱,引起體溫升高,即為發熱或發燒;使得代謝管道受到阻塞,代謝廢物滯留皮下,刺激知覺、癢覺、痛覺神經,因而產生搔癢,全身肌肉痠痛的現象,嚴重者造成骨節痠痛。侵及頭部則頭痛,至耳朵則造成內耳不平衡、暈眩、欲嘔;病毒若破壞視神經,就會出現角膜炎、結膜炎。侵及鼻子則有鼻竇炎及鼻塞、流鼻水。其初始症狀可能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來水般流不止。若不予理會,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會逐漸加重;若一直發燒,就會化熱而呈現熱症。(此時西藥的退燒藥及退燒針,只是抑制大腦的造熱中樞,掩耳盜鈴而已,並沒有真正退燒;假如人的正氣強,燒退了,就可以抵抗病邪,病也就好了。若本身身體虛弱的話,病就反反覆覆,一直好不了,並會帶來許多副作用。)由流清涕而化熱後,鼻涕、痰都會變黃、黏稠狀。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於喉管不出則乾咳。久咳則胸悶、有壓迫感。侵及淋巴則導致淋巴腫。侵入咽喉部,會使得咽喉發炎、扁桃腺發炎,嚴重時連吞口水都有痛感。侵入呼吸道則為氣管炎,到胸腔則演變成肺炎,到腸胃道則會腹瀉或便秘,甚至併發急性腸炎。

良方十帖介紹
(對號入座、安全有效)

(一) 對號入座

初起感冒------葛根湯
前額頭痛,後頭痛,脖子、肩膀、背部痠痛、不舒服-----葛根湯
鼻涕或痰稀稀白白似雞蛋清----------小青龍湯
鼻涕或痰黃黏稠-------------麻杏甘石湯
咳 嗽痰稀白-------------小青龍湯
咳 嗽乾咳、黃黏稠------------麥門冬湯
喉嚨不舒服吃冰或吹風就不舒服-----------小青龍湯
喉嚨不舒服咽喉痛、發炎-------------麥門冬湯
暈--------------------------------苓桂術甘湯
痛-----------------------------芍藥甘草湯
肚子不舒服--------------------平胃散
拉肚子一般水瀉----------------胃苓湯
拉肚子急性腸炎---------------葛根芩連湯
見藥方解說-------------------小柴胡湯

(二) 藥方解說

葛根湯:感冒初起:頭痛、發燒、惡寒、脖子、肩膀、骨節疼痛,而無汗。一般頭痛、脖子、肩膀、背部痠痛都可以用。注意事項:一直在流汗的時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會發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時,則會發汗。
小青龍湯: 感冒第一、二天不要用,第三天后不管有哪些症狀,只要流清涕或稀白的痰都可以使用,一吃不管是咳嗽、流鼻水、發燒惡寒,通通可以痊癒。平常任何時候,只要見到流清涕就可以用。
過敏性鼻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動不動就打噴嚏,流稀稀白白的鼻涕(成泡沫狀似雞蛋清)。注意事項----感冒第一、二天不可以使用。
寒性的氣喘—氣喘而有惡寒、流清涕或稀白的痰。
麻杏甘石湯: 流黃稠的鼻涕或痰。
熱性的氣喘、急性肺炎、熱鬱肺葉(胸悶、呼吸急促,唇紅似擦胭脂,量體溫卻不一定發高燒) 。
小青龍湯: 寒咳-咳嗽而痰白稀。一吃冷、一吹風就咳(或不舒服)。
麥門冬湯: 熱咳,乾咳—咳嗽無痰,喉嚨會痛、沙啞,或咳嗽痰黃稠。
扁桃腺發炎。常說話者,最佳保養藥方。
苓桂術甘湯: 幾乎所有的暈都有效,包括內耳、前庭神經不平衡、低血壓…等。暈車(上車前就吃或用濃縮藥粉填在肚臍,再上貼透氣膠布亦可;吃了不但不傷胃,反而胃口大開又健胃)。
眼壓過高(平常眼睛、眼眶會脹脹的)。鼻涕倒流。青白色的痰或鼻涕。
芍藥甘草湯: 中藥的止痛藥,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可以止痛,但簡單安全有效。全身一切攣急疼痛都可以用,尤其---痛經、小朋友半夜哭鬧、治腹痛如神(日本漢醫博士極力稱讚)、爬山回來小腿肚痛。打嗝、呃逆、放屁。肩腰腿腳痛、結石痛、腳無力…等,皆可緩解。巴金森氏症、小兒腦性麻痺,皆可長期服用而緩解。
平胃散: 肚子不舒服、脹氣、消化不良、吃壞東西(肚子痛、拉肚子)。
注意事項:孕婦不要吃。(跟孕婦不能吃薏仁的理由一樣,不要想得太可怕)。註: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湯。
胃苓湯: 拉肚子、水瀉、上吐下瀉(包含某些霍亂)、一吃就拉。
拉肚子不是很痛,拉的幾乎都是水。注意事項:孕婦不要吃。
葛根芩連湯: 急性腸炎、一切細菌病毒感染之拉肚子(大便黏黏稠稠似稀飯)。拉肚子來勢洶洶、肚子會絞痛、大便黏稠、肛門重重的,一直想拉卻老是覺得拉不乾淨,口會渴,嘴巴也會乾。註:到大陸等落後地區旅遊一定要帶。
小柴胡湯感冒的中間期(已經不再發燒、惡寒,或有輕微的發燒,而不惡寒)口苦、咽乾、目眩、心煩、胸脅悶痛、食慾不振、有想吐的感覺。眼睛、耳朵、咽喉不太舒服、耳鳴、淋巴結癤。非感冒而有以上任何症狀時,亦可服用。往來寒熱(發燒時不惡寒,惡寒時不發燒,但兩者明顯交替發作) 莫名其妙的發燒。頭痛(痛在太陽穴附近)。

(三)進階應用---舉例:

1.口苦、眼睛不舒服、發燒、喉痛---小柴胡湯(3克)┼麥門冬湯(3克)。
2.內耳不平衡、暈眩、眼壓過高---小柴胡湯(3克)┼苓桂術甘湯(3克)。
3.發燒、鼻涕黃稠、咳嗽、喉嚨痛---麻杏甘石湯(3克) ┼麥門冬湯(3克)。
4.口苦、眼睛、耳朵不舒服、發燒、頭痛、淋巴有節癤,肚子痛-小柴胡湯(3克)┼芍藥甘草湯(3克)。
5.喉嚨不舒服、緊張就咳---麥門冬湯(3克) ┼芍藥甘草湯(3克)。
6.感冒引起拉肚子----小柴胡湯(3克)┼平胃散(3克)。
7.感冒發燒,併發急性肺炎、喘、高燒不退---麻杏甘石湯(3克)┼魚腥草(1~2克),一吃馬上改善。
8.初起感冒,就鼻腔熱熱的,連自己呼吸都感覺到乾乾熱熱的,甚至會痛---葛根湯(2克)┼黃芩、桑葉、菊花(各0.5克)。(註:此時葛根湯用量比平時少一點。)
9.初起感冒,就咽喉痛---葛根湯(3克)┼桔梗、百部、元參(各0.5克)。
(註:麥門冬湯會影響葛根湯發汗的作用,所以初期感冒發燒惡寒,欲汗不得汗時不用。)
10.喉嚨會痛、也有一些痰,但不是很稀---麥門冬湯(3克) ┼苓桂術甘湯(3克)。
11.流清涕,但咽喉痛---小青龍湯(3克)┼黃芩、桔梗、百部、元參(各0.5克);或苓桂術甘湯(3克) ┼麥門冬湯(3克)。
註:小青龍湯原則上不與麥門冬湯或麻杏甘石湯一起使用。
註:本內容之單味藥原則上僅供進階者參考以加強療效,不用準備;若要應用則視需要酌量使用一二味即可。

三、劑量及服用法

1. 葛根湯:葛根(4錢)、麻黃(2~3錢)、桂枝(2錢)、芍藥(2錢)、甘草(2錢)、生薑(3錢)、大棗(4枚)。(水三碗半,先煮麻黃、葛根至二碗半,去掉水面白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令汗微出)。(註:初起感冒,若有汗要去掉麻黃,或用桂枝湯。)
2. 小青龍湯:麻黃(2.5錢)、桂枝(2.5錢)、半夏(3錢)、細辛(8分)、生薑(2.5錢)、五味子(1錢)、芍藥(2.5錢)、甘草(2.5錢)。
(水三碗半,先煮麻黃至二碗半,去沫納諸藥,煎八分,溫服)
3. 麥門冬湯:麥門冬(5錢)、半夏(1.5錢)、甘草(1錢)、大棗(4枚)、粳米(5錢)、黨參(3錢)。(水煎服)
4. 麻杏甘石湯:麻黃(1.5~2錢)、杏仁(3錢)、石膏(6錢~1兩)(碎,綿裹)、甘草(1.5錢)。(水四碗,先煎石膏至三碗半,再煮麻黃至兩碗半,去上沫,再納杏仁、甘草,煎至八分,溫服)。
5. 苓桂術甘湯:茯苓(5錢)、桂枝(3錢)、白朮(4錢)、甘草(2錢)。(水煎服)
6. 芍藥甘草湯:芍藥(4錢)、甘草(4錢)。(水煎服)
7. 平胃散:蒼朮(3錢)、厚朴(2錢)、陳皮(2錢)、甘草(1錢)、生薑(2片)、大棗(2枚)。(水煎服)
8. 胃苓湯:蒼朮(2錢)、厚朴(1.5錢)、陳皮(1.5錢)、甘草(1錢)、生薑(2片)、大棗(2枚)、桂枝(1.5錢)、白朮(2錢)、茯苓(3錢)、豬苓(2錢)、澤瀉(1.5錢)。(水煎服)
9. 葛根芩連湯:葛根(3錢)、黃芩(3錢)、黃連(2錢)、甘草(1錢)。(水煎服)
10. 小柴胡湯:柴胡(4錢)、黃芩(2.5錢)、甘草(2.5錢)、生薑(2.5錢)、半夏(2錢)、黨參(3錢)、大棗(2枚)。(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去渣再煎至八分,溫服)

*建議:到中藥房買以上十帖科學中藥(單味藥可以不用買;多跑幾家店,免得被貴去了),放在家裡有備無患。出門旅遊隨身分裝一些攜帶著,可以令你出門更安心。
*濃縮中藥的劑量:一天吃三次,不限時間。
*單獨吃一種湯(或散),一次可服3~4克(嚴重者,用到5克亦無妨)。
*若兩種湯(或散)合用,每一種湯(或散)可服3克(兩種就合為6克)。
*原則上,單味藥可以不用,若為了加強療效,每一種單味藥可加0.5克,至多加到4種;而每一種湯(或散)的劑量就酌量減少,使一次的總劑量限定在6克以內。
*例:(小青龍湯2克┼苓桂術甘湯2克┼遠志0.5克┼菖蒲0.5克┼桔梗0.5~1克),或(小柴胡湯2克┼麥門冬湯2克┼百部0.5克┼元參0.5克┼訶子0.5克┼桔梗0.5克)。
*一次的總劑量:11歲以上:6克以內(含6克);
7~11歲:5克以內(含5克);
3~7歲:3克以內(含3克);
1~3歲:2克以內(含2克);
1歲以下:1克以內(含1克)。
*藥粉打開可以存放2年,有些會潮濕硬硬的,只要沒有發黴的味道,就沒有壞。
*若用煎劑,所加的單味藥,每一種可以放2~3錢;若兩種湯(或散)合用,有重複的話,就用量比較大者,例如小青龍湯和苓桂術甘湯分別有桂枝2.5錢及3錢,兩湯合用時,桂枝就用3錢。

四、問答

問一、講義上面說,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又說肚子不舒服吃平胃散?那肚子痛到底吃什麼?
答:如果你知道吃壞肚子,那就用平胃散就可以。若莫名其妙,肚子痙攣疼痛,用芍藥甘草湯自然比平胃散好。
其實,上述十帖良方,適應範圍有些會重疊,不要害怕,大膽使用即可。當然,真的分不清楚就一起用。

問二、可否請你舉例?
答:譬如說,小青龍湯跟苓桂術甘湯也有重疊。當流清涕(頭一低下來就像自來
水一樣流出)時,兩帖藥合用效果更佳。
又譬如說,水瀉用胃苓湯,不要任意加葛根芩連湯。但急性腸炎一定會拉肚
子,用葛根芩連湯加胃苓湯效果當然更好,其實不加效果就很好了。
再者,急性腸炎肚子一定會絞痛,葛根芩連湯加芍藥甘草湯當然也可以。

問三、有時鼻涕又黃又白呢!該如何處理?
答:小柴胡湯┼苓桂術甘湯。

問四、為何剛開始感冒就流清涕,不要吃小青龍湯?
答: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感冒流鼻水一吃康*600就(束起來!)(台語),
鼻子反而更不舒服,胸腔悶痛,這就是用收斂藥的結果。
一般初起感冒用葛根湯發發汗就好。但小青龍湯除了發汗外,也有收斂鼻水
的作用,所以不可以太早用。
其實要用也可以,但必須用小青龍湯┼枳殼、桔梗來開胸利膈,就不會有副作用。若已胸悶,則可用小柴胡湯解之,再加枳殼、桔梗更好。

問五、一般人不是都說中藥沒有副作用嗎?
答: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想起一般人對中藥的誤解。常聽人說:「中藥慢、西藥快」、「中藥治本、西藥治標」。其實這是嚴重的錯誤!拿慢性病來說,中藥也許要吃上一兩個月才會痊癒;而西藥往往控制了十年、二十年還在控制呢!你說西藥快嗎?至於急性的病、突發的病,只要你吃對了中藥,往往一天、兩天就會痊癒,遠比西醫快多了。不信的話,試試良方十帖就知道。
至於中藥當然也有副作用,不可以亂吃。不過其副作用跟西藥完全不同;中藥的副作用,往往是因為亂吃、吃錯藥而引起的;而西藥的副作用,就算你是在治這個病,往往也會帶給你其他更多的病,不只是傷胃而已。

問六、報紙說日本發現小柴胡湯的副作用。所以我們不敢用!
答:小柴胡湯創立於中國漢朝,已經使用將近兩千年,近年來日本十二所醫科大
學共同研究小柴胡湯七年,肯定小柴胡湯有很多神奇的效果,導致一年銷售量達620億日圓。固然小柴胡湯適應範圍很廣,但可以肯定日本人一定濫用。其次,日本人看一次病,拿一次藥就一直吃上兩三個月而不換藥,並沒有考慮症狀是否改變,這更是不能茍同的。本文將小柴胡湯列為必備良藥,有症狀出現時吃一吃,是不會有問題的,請放心。

問七、可否談談中醫治病的原則?
答:我們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辨證論治;不似西醫給定什麼病名,才用什麼藥。(日本人一見到肝炎就用小柴胡湯,就是犯了這個大錯!)一個絕頂高手只依最高的武學原則,而不拘於架式,才能將武功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樣地,您可別小看了「對號入座」,單單小青龍湯,本文畫龍點睛地告訴您:「流稀白的痰或涕」;若照坊間的書籍就可以列出「支氣管炎、肺炎、氣管炎、氣管支炎、支氣管喘息、支氣管擴張、濕性肋膜炎、感冒、流感、肺氣腫、百日咳、鼻炎、麻疹、腎炎、結膜炎、砂眼、淚囊炎、濕疹、水泡、浮腫、腹水、關節炎、胃酸過多症、留飲症、生唾過多症」等病名(某書p.206),讓您一頭霧水,不會用藥,來達到「權威」、「唬人」、「斂財」之目的也。
一般而言,中醫將症狀跟體質分寒熱來用藥。譬如:嘴巴淡、唇白、手腳冰冷,大便不成形,頻尿尿白,就叫寒症。紅、乾、破、燙、便秘、尿短赤就叫熱症。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就是大原則。
流鼻水呈稀、清狀為寒症,用熱藥小青龍湯。此時若吃麻杏甘石湯,無疑是雪上加霜。好比此症狀出現時,再吃冰、白菜等,分泌物(包括鼻水、白帶…等),將會更多。若鼻涕已呈黃濃稠為熱症,必須用寒藥麻杏甘石湯,此時若吃小青龍湯就叫做火上加油。

問八、中醫講究治本,那麼有沒有改善體質,吃了比較不會感冒的藥?
答:香砂六君子湯、小建中湯、玉屏風散,這三者可以任選兩種服用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抵抗力、改善體質、預防感冒,小朋友吃了身體好,考試也會進步。
香砂六君子湯、小建中湯可增加胃腸功能、幫助吸收、治慢性胃病,也可算是溫補良藥。玉屏風散可以增加保衛功能,改善體質、預防感冒;不過感冒了,就不可以吃玉屏風散。

五、總結---感冒之治療

1. 人體的大腦中有一造熱中樞,能不斷產生熱能,並調節溫度以維持體溫的恆定,遇冷則毛細孔收縮,遇熱則擴張以散熱。
2. 一旦受寒邪、風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經收縮,致無法正常散熱,引起體溫升高,即為發熱或發燒。(初期往往也會怕風、惡寒—葛根湯;不惡寒,發燒太厲害┼黃芩。)
3. 使得代謝管道受到阻塞,代謝廢物滯留皮下,刺激知覺、癢覺、痛覺神經,因而產生搔癢,全身肌肉痠痛現象,嚴重者造成骨節痠痛(葛根湯)。
4. 侵及頭部則頭痛(葛根湯),至耳朵則造成內耳不平衡、暈眩、欲嘔(苓桂術甘湯或小柴胡湯);病毒若破壞視神經,則會出現角膜炎、結膜炎(葛根湯或小柴胡湯┼川芎、茺蔚子、車前子;便秘┼大黃)。
5. 侵及鼻子則有鼻竇炎及鼻塞(葛根湯┼遠志、菖蒲、白芷),流鼻水。其初始症狀可能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來水般流不止(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若鼻塞┼遠志、菖蒲、白芷)。
6. 若不予理會,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會逐漸加重;若一直發燒,就會化熱而呈現熱症。(若發高燒,但惡熱而不惡寒,口大渴、自汗、煩躁、四肢冰冷,吃白虎加參湯註1即可解熱,病癒。)
7. 由流清涕而化熱後,鼻涕、痰都會變黃、黏稠狀(麻杏甘石湯)。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於喉管不出則乾咳註2(麥門冬湯;有痰┼浙貝母、桔梗、北沙參、杏仁)。久咳則胸悶、有壓迫感(小柴胡湯┼枳殼、桔梗)。
8. 侵及淋巴則導致淋巴腫(小柴胡湯┼天花粉、浙貝母、牡蠣、香附)。
9. 侵入咽喉部,會使得咽喉發炎、扁桃腺發炎,嚴重時連吞口水都有痛感(麥門冬湯┼黃芩、桔梗、百部、元參;若沙啞┼訶子、蟬蛻)。
10. 侵入呼吸道則為氣管炎(寒性---小青龍湯。熱性---麻杏甘石湯);到胸腔則演變成肺炎(急性或熱性---麻杏甘石湯┼魚腥草)。
11. 到腸胃道則會腹瀉(胃苓湯)或便秘(增液湯、承氣湯註1),甚至併發急性腸炎(葛根芩連湯)。

註1:白虎加參湯、增液湯、承氣湯等,不列入必備良藥,有印象即可。
若發燒至40度以上,脈每分鐘跳到100下以上,若出現神昏、譫語、舌蹇(舌打結)、肢厥(四肢冰冷)、囊縮(陰囊收縮),即可判斷為腦膜炎;若5~6天不大便即可用大承氣湯;若沒有不大便的現象;就用白虎加參湯,一定可以很快解救。
西醫不懂得辨證,就用脊椎穿刺判斷,結果引起極嚴重的後遺症,切記不要成為受害者,切記!切記!
白虎加參湯、大承氣湯是救急的方子,兩千年來,一帖就挽回性命者,不知凡幾,其效如神,絕非現代醫學所可比擬,信不信由你!

註2:原則上,咳嗽喉嚨痛、痰黃稠或停於喉管不出而乾咳,吃麥門冬湯;而咳嗽喉嚨不痛痰稀白或吃冰、吹風就不舒服,則吃小青龍湯。但在輕微咳嗽時或在寒咳熱咳轉換的時候,分辨不出該吃何者時,大膽地先吃一種試試看,沒效或越嚴重時,再換另一種即可。(多試幾次,經驗熟了,以後就不會錯。)
另外,小柴胡湯治的咳嗽往往在感冒好幾天之後,而且不像小青龍湯和麥門冬湯那麼強烈;雖不頻發,但仍未全止,並有口苦、心煩喜嘔、胸脅苦滿…等症狀。

後記:敬請擁有本文者以慈悲心廣為流傳,但請勿任意增損刪改,並請保留後記一文。


請常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消業障、除病苦、增福慧、賜吉祥。

----吉祥如意----

中醫秘笈大公開----後記

中國時報73年2月28日第8版「醫生不看病,病人不會死」:瑞士學者韓魯士調查求證了以色列、哥倫比亞、英國、美國加州等地區,發現只要有醫生罷工的地方,其死亡率即降低至平時的35%。

您知道嗎?治妊娠嘔吐的西藥「白利麥豆」之副作用產生了幾千個畸形兒,導致日本藥廠破產;而第一代避孕藥的劑量是現在的一百多倍!
您可否仔細想過?以前西醫認為盲腸沒作用是人體的累贅,割掉比較不會引起盲腸炎;現在卻發現盲腸可以解類固醇。以前扁桃腺炎就鼓勵割掉,以為可以一勞永逸;現在卻發現割掉後,人體少了一道防線,將更糟糕。這要作何解釋?

香港腳(民86、6)、青春痘(民87、2)這麼小的毛病都治不好,吃了藥不是會死人,就是會自殺;能夠使用超過一百年的西藥有幾種?為何沒幾年就因副作用太大而淘汰;連廣告都以不含阿斯匹靈為口號,來唾棄這個叫某些人吃了會胃出血的碩果僅存者。

天天高喊血壓、糖尿病防治、到處都是洗腎中心,治到死也治不好;反倒是活活地被整死,連蔣經國總統都難逃腳趾被一隻隻切掉的命運。
您知道嗎?台灣的成年女性平均每3人就有一人尿失禁(某日某報記者盛竹玲報導);而有4分之1的成年女性沒有子宮。

雷久南博士表示:美國最先進的癌症研究機構明知道化學及放射治療無效,而且霸道,卻不敢公佈。(既得利益、誰願放棄!)
孫起元醫師表示:被國際醫學標榜為白血病的最先進療法之殘酷與霸道,將會在國際醫藥史上留下最慘痛的一頁。(為何媒體都只報導移植成功,而沒人揭發移植後的死亡率與苟延殘喘、生不如死呢?)

您知道嗎?為何前台大醫學院院長謝貴雄教授表示:中醫是我的最愛!為何前台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先生早先打壓中醫不遺餘力,年老後悔莫及?為何前省立桃園醫院的姜淑惠醫師甘願放棄高薪,痛罵西醫!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不懂得生命的真諦、捨本逐末,不懂得生理學,而以唯物的病理解剖理論,將人的器官不斷地切割,正突顯出現代醫學之捉襟見肘。

*再這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不信任、懷疑、詐欺的世界中,要您相信本文是很困難的;因此,本人鄭重地告訴您:如果您發現本文有任何廣告斂財之嫌疑,請您將本文丟到糞坑;如果沒有,請您用最真誠的心相信它!

本人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不求名、二不為利;只是不滿中醫被歪曲、誤解、破壞;不滿政府長期打壓中醫,叫中醫自生自滅,以致醫療品質低落,令人以為中醫不科學。故大膽地用最淺顯的方式介紹家庭必備的十帖中藥,希望每一個人都懂得自我保健,免受庸醫之害。

*為何西藥淘汰率那麼高?---所謂科學,就是不斷地淘汰毒藥;用另一批毒藥來替代罷了!正如郗磊峰先生譯作「生物醫學」一書上說:殺死了一批病毒,不久又來了另外一批病毒;殺菌是成功了,病人也死了!

*中醫傳承了兩三千年,為何在美、日、大陸日受重視?---所謂不科學,實乃現代科技尚不足以證明其科學罷了!
提供參考.祝身體健康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健檢結束

星期六去做了一年一次的健檢,雖然接觸中醫之後,並不是很喜歡健檢,但一來都已經入會了,而且也還好只要花半天就可以全部做完,所以今年還是乖乖去檢查。

因為擔心顯影劑的問題,所以這次我和老婆都決定放棄上腸胃道攝影,另外老婆也沒做抹騙檢查。

檢查結果,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好消息是,今年我的尿液檢查完全正常,沒有去年出現的紅血球、白血球、上皮細胞、細菌和磷酸鹽等等問題。總算對我的腎臟有個交待。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的腎臟有一些問題,最明顯的是以前水一喝下去,大概十分鐘就要跑廁所。這個"問題"已經好幾年了。
曾經拿這個問題請教西醫,醫生說每個人的代謝速度不同,所以只要檢查結果還好,應該就沒問題。
我心想,沒問題才有鬼咧?!這樣叫"沒問題"嗎?

第一次去給先生看診,我跟先生說我有B肝。先生說B肝是小問題,幫我把了脈,說我腎臟委縮,骨頭跑掉。
我聽了嚇一跳,腎臟委縮那是什麼狀況,聽起來蠻嚴重的。
先生沒說什麼,開了白茯苓丸、消渴散還有一些去痰,壯筋骨的藥給我。

那天早上回家,心想這下問題大了,趕緊先吃一次藥。心想,千萬不要讓我死於腎臟委縮啊! 從來沒聽過有人這麼死掉的。

那天下午朋友相約喝茶。說也奇怪,坐在那喝了一下午的茶,都沒有尿意。
一直到下午快五點,準備回家時,才去上了一下洗手間。
就是這樣,神奇到讓我不可置信。從此我那個困擾我好幾年,"喝水十分鐘就要跑廁所"的問題就不見了。

待續...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黃元御解:
初,神農氏母弟封于有熊之國。神農之后,炎帝榆罔之代。有熊國君少典之妃日附寶,感電光繞斗而有娠。生帝于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于有熊,故號有熊氏,出于公族,故姓公孫氏,又姓姬氏。
神農氏衰,帝與炎帝榆罔戰於阪泉之野,三戰勝之,諸候尊為黃帝,代神農氏以治天下。在位百年,崩於荊山之陽。
黃帝初生而有神靈,方弱而能言語,幼而徇順齊整,長而敦厚敏捷,(道)成而羽化登天。
黃帝鑄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西漢方士傳述此語,意黃帝、老子為道家之祖,尚養生之術,其終當必不死也。

阿男曰:
看起來怎麼覺得黃帝是外星人?
首先,他的母親附寶是受到電光感應而懷孕的,是被外星人綁架?
然後,一出身就很有靈性,很小就可以開始講話。
鑄鼎於鼎湖之山,鼎成升天。這是說他建了太空船,或修好了太空船,然後就坐著太空船飛走了?
我隨便講講,大家隨便聽聽,不要在意。

《辭源》(方毅、傅運森等)︰有熊,古地名,即今河南新鄭縣。
《通典》︰新鄭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
《史記‧封禪書》曰:黃帝鑄鼎荊山,鼎成,乘龍上仙,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其後,人們將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人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塚,並建廟祭祀。黃帝陵位於河南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夏月欲著復衣 冬月欲裸其身

病患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先寒後熱,陽微陰弱,具證與上文同。前條病因在血脈虛,此病因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也。夏月四句,是寫寒熱發作時狀。始而惡寒,雖在盛夏,欲著復衣;繼而發熱,雖當隆冬,欲裸其身。此是設辭,勿以無休止時,作綿連冬夏解也。醫發其汗以下,又重釋前義,亦蛇足矣。

此條又可分作四證者︰寒熱往來不休如瘧者,為一證;或陽氣內微,但惡寒不發熱,病在盛暑而欲著復衣者,為一證;或陰氣內弱,但發熱不惡寒,病在隆冬而欲裸身者,為一證;或其人綿連冬夏,在盛暑反惡寒,隆冬反惡熱為一證。此各從元氣之濃薄,而寒熱為之淺深耳。

洒淅寒而復發熱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前條病在骨髓,故著而不移;此病在經絡,故寒熱反覆。然與外感之往來寒熱,瘧疾之鼓頷戰慄又不同。病得之外感而惡寒發熱者,必見有餘之脈;病得之內因而惡寒發熱者,全是不足之脈。見脈之不足,則寒固為虛寒,而熱亦為虛熱矣。寸者,陽所治也。寸口脈微,則微為無陽,是陽脈不足,故下焦之陰寒,得以上乘陽位,而灑淅惡寒也。尺者,陰所治也。尺脈弱為血虛,是陰脈不足,故上焦虛陽,得以下陷陰部而發熱也。人身陰陽之氣,互為之根,而又以陽為主,故陽脈微則陰脈亦弱。其始也,乘陽而惡寒,陰不平則陽不秘,故繼也,從陽而發熱。
夫陽為陰乘,陽脈固見其不足,而陰脈亦不見其有餘。陽雖微,尚能發熱,不終惡寒,猶不失陽道實陰道虛之定局耳。亡陽則陰不獨存矣,故治之者,當以扶陽為急。此補中益氣之方,為功最巨也。

6.11 身熱反欲近衣 身寒反不欲近衣

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屬內因,不是外感,亦不關於七情。病在形軀,不涉臟腑,亦不犯於經絡。故無六經脈證之可憑,非天時寒熱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膚。皮膚寒熱,是指天時,不是指病。兩身字言身當其時也。若指皮膚,則不可為骨髓非身矣。風寒之邪得之於驟,故無定體。或發熱惡寒,或骨內熱而臟腑寒,或手足寒而腸胃熱,或內外皆寒,或表裡俱熱,此骨髓之邪積漸使然,故無定體。傷寒中風之寒,是時令之邪氣,故感其邪者,畏而惡之。此大熱大寒,是時令之正氣,因病非外來,故反欲之。傷寒中風之發熱,是人身之陽氣,故能與寒氣相爭。此骨髓之寒熱,是漸積之伏邪,故雖逢天令之大寒大熱,亦不能除。時大熱而身反欲復衣,時大寒而反欲裸身,此病在骨髓,與病營衛者不同。法當以六味、八味二丸,補腎中之真陰真陽,而骨髓之蓄熱痼寒,可得漸平耳。原化嗣伯水攻之法,但可以資譚柄,而不可為繼也。

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升麻葛根湯(陽明升散錢仲陽)

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
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喧不時,人多疾疫。
三陽皆有頭痛,故頭痛屬表。六經皆有身痛,在陽經則煩痛拘急。風寒在表,故發熱惡寒。寒外束,故無汗。熱入裡,故口渴。陽明脈絡鼻夾目,故目痛鼻乾。陽明屬胃,胃不和,故臥不安。陽邪入胃,裡實表虛,故發斑。輕如蚊點為疹,重若錦紋為斑。

升麻(三錢)、葛根、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炙)加薑煎。

如頭痛,加川芎白芷。(川芎為通陰陽血氣之使,白芷專治陽明頭痛)。
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此兼太陽,故加二藥)。
熱不退,春加柴胡、黃苓、防風。(少陽司令,柴芩少陽經藥)。夏加黃芩、石膏。(清降火熱)。
頭面腫加防風、荊芥、連翹、白芷、川芎、牛蒡、石膏。(升散解毒)。
咽喉加桔梗。(清肺利膈咽)。
斑出不透加紫草茸。(音戎,紫草涼血潤腸,用茸者,取其初得陽氣,觸類升發)。
脈弱加人參,胃虛食少加白朮,腹痛倍芍藥和之。

此足陽明藥也。
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傷人,則血氣為之壅滯。辛能達表,輕可去實,故以升葛辛輕之品,發散陽明表邪。陽邪盛則陰氣虛,故用芍藥斂陰和血,又用甘草調其衛氣也。(云岐子曰: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以安其中)。
升麻甘草升陽解毒,故又治時疫。(時疫感之,必先入胃,故用陽明胃藥)。

斑疹已出者勿服,恐重虛其表也。
麻痘已見紅點,則不可服,陽明為表之裡,升麻陽明正藥,凡斑疹欲出未出之際,宜服此湯以透其毒,不可妄服寒劑以攻其熱,又不可發汗攻下,虛其表裡之氣。如內熱甚,如黃連、犀角、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黃苓、黃蘗、玄三之類。若斑熱稍退,潮熱譫語,不大便,可用大柴胡加芒硝。調胃承氣下之。
傷寒未入陽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陽明也。

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8.46(74)白虎加人參湯證(二)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柯琴注:
傷寒七八日尚不解者,當汗不汗,反行吐下,是治之逆也。吐則津液亡於上,下則津液亡於下。表雖不解,熱已入於裡矣。太陽主表,陽明主裡,表裡俱熱,是兩陽並病也。惡風為太陽表證未罷,然時時惡風,則有時不惡,表將解矣,與背微惡寒同。煩躁、舌干、大渴為陽明證,欲飲水數升,裡熱結而不散,急當救裡以滋津液。裡和表亦解,故不須兩解之法。

余無言曰:
前條言大汗出後,變為煩渴不解之白虎加人參證。本修言吐下後,變為熱結在裡燥煩渴飲之白虎加人參證。蓋汗與吐下之誤治雖不同,而總之傷津液則同也。吐下兩法,及直接傷腸胃之津液者也。津夜傷,故胃燥而煩渴。汗法,乃間接傷腸胃之津液者也。蓋津液之在體內,常自保持其平均之狀態,不足於此者,必取給於彼。若用汗藥大發其汗,則體表津傷無餘,勢必取給於胃。

8.48 白虎加人參湯證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柯琴注:
白虎湯治結熱在裡之劑,先示所禁,後明所用,見白虎為重,則不可輕用也。脈浮、發熱、無汗,麻黃證尚在,即是表不解;更兼渴欲飲水,又是熱入裡。此謂有表裡證,當用五苓,多服暖水發汗矣。若外熱已解,是無表證。但渴欲飲水,是邪熱內攻。熱邪與元氣不兩立,急當救裡,故用白虎加人參以主之。若表不解而妄用之,熱退寒起,亡可立待矣。

6.27(73)白虎加人參湯證(一)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柯琴注:
前條詳證,此條詳脈。全注見桂枝篇。

余無言曰:
此條與前第二十四條,同為服桂枝湯,大汗出之變症。其大汗出、脈洪大雖同,而本條變為大煩渴不解,則不同也。渴而曰煩,則胃熱必甚。渴而不解,則需飲孔多。太陽表證全無,陽明裡證獨盛,安得不用白虎加人參乎?

7.41(72)調胃承氣湯證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柯琴注:
虛、實俱指胃言。汗後正氣奪則胃虛,故用附子、芍葯,邪氣盛則胃實,故用大黃、芒硝。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此見調胃承氣,是和劑而非下劑也。

余無言曰:
此承前條而言。謂發汗之後,但惡寒,而無其他表證者,此屬於虛,即前條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也。設但熱而不惡寒,且無其他表證者,此屬於實,當與調胃承氣,以和胃氣,則其熱自除。
曹穎甫曰,汗後惡寒為虛,惡熱為實。虛寒者當溫,實熱者當瀉,此意最為平近。

7.39(71)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柯琴注:
發汗後反惡寒,裡虛也,表雖不解,急當救裡,若反與桂枝攻表,此誤也。故於桂枝湯去桂、薑、棗,加附子以溫經散寒,助芍葯、甘草以和中耳。
腳攣急與芍葯甘草湯,本治陰虛,此陰陽俱虛,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

余無言曰:
本條之症,較前條為輕。前者為振寒,而此為惡寒。前有脈微細,而此則脈不微細。此屬外虛而內不虛。推其原因,蓋前條汗下兩傷,此則僅為汗傷,故只虛其外,而未虛其內也。何以知此?惡寒為外虛,因無發熱、頭痛、項強等象耳。首言發汗病不解者,乃指惡寒不解,非其他表證之不解也。今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旺其體溫,強其心臟,和其營衛,則惡寒自去矣。

7.29(70)下汗振寒脈微證

大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柯琴注:
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慄惡寒,即乾薑附子證。

余無言曰:
證至此時,總以補虛為主。常器之曰:「素無熱人,可芍藥附子湯;有熱人,可黃耆建中湯。」甚善。

7.66(69)誤治戰汗自愈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 調胃承氣湯 。

柯琴曰:
言未解便有當解意,停者相等之謂。陽脈微二句,承上之詞,不得作三段看。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微即是陰陽俱停,病雖未解,已是調和之脈,其解可知矣。脈但浮者,為陽盛,必先煩而有汗;陽脈微者,為陽虛,必先振慄而汗出。振慄是陰津內發之兆,汗出是陽氣外發之徵也,此陰陽自和而愈,可勿藥矣。但陰脈微而陽脈仍浮,陽氣重可知。與風寒初中之脈雖同,而熱久汗多,津液內竭,不得更行桂枝湯,亦不得執太陽禁下之定法矣。表病亦有因裡實而不解者,須下之而表自解。若欲下之,有躊躇顧慮之意。宜者,審定之詞。以其胃不調而氣不承,故宜之。
此條是桂枝湯變局。陽已微,須其自汗;陽尚存,當知調胃。以太陽汗多,恐轉屬陽明。

余無言曰:
脈陰陽俱停,停字應作微。
表證仍在,則脈應浮,而不應微。而反脈微者,亦以汗下之後,未能中病,大邪未去,而表裡俱虛也。但體內津液未全被劫,飲食自和,氣血可復。故當氣血來復之始,脈必先現微象,甚或脈不可見,有似停止。此時額頭、鼻尖、耳垂、手指、足趾,均冷如冰,而周身體溫亦低降,口唇青黑,眼球發藍,面色蒼白,振寒戰慄,幾無人色,而呼吸亦促。如此經二三十分鐘,周身漸漸轉熱,皮膚有汗,頭面手足及軀幹,無處無之。寒戰漸止,脈亦現浮,於是一汗而邪盡解矣,此即俗稱戰汗是也。然戰汗之前,必先脈微,甚或脈停。何故?此猶鳥之將飛,必先伏身斂翼,曲足縮頸,以期一奮而直上也。

編按:
一說脈陰陽俱停,停字應作伏。
伏脈轉微脈,為體功能來復,其意與余無言之說近矣。
陽脈微從汗解,若不解者,此為陽虛不能造汗,應與再造散。
陰脈微應下之。無大熱,不可與調胃承氣湯,渴欲飲水者應與五苓散,或從增液湯。

6.26(45)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林古本:
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與白虎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取微似有汗者佳,若大汗出,病必不除矣。然服桂枝後大汗,仍可用之更汗,非若麻黃之不可復用也。即大汗出後,脈洪大,大煩渴,是陽邪內陷,不是汗多亡陽。此大汗未止,內不煩渴,是病猶在表,桂枝症未罷,當仍與之,乘其勢而更汗之,汗自ㄓˊ漐ㄓˊ漐,邪不留矣。是法也,可以發汗,汗生於榖也,即可以止汗,精勝而邪卻也。若不用此法,使風寒乘汗客於玄府,必復惡寒發熱如瘧狀。然瘧發作有時,日不再發,此則風氣留其處,故日再發耳。必倍加桂枝以解肌,少與麻黃以開表,所謂奇之不去則偶之也。此又服桂枝後少加麻黃之一法。

柴胡桂枝湯

小柴胡湯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湯(仲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支結者,胸中支撐而結也。喻嘉言曰:「謂結于心之邊旁也,嘔而支結,為將傳裡。發熱惡寒,骨節煩痛,為外證未除,宜和解。」昂按:此兼太陽,故加桂枝。脈經曰:「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宜此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自愈。」

6.28(46)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柯琴曰:
本論無越婢症,亦無越婢方,不知何所取義,竊謂其二字必誤也。
此熱多是指發熱,不是內熱。無陽,是陽已虛而陰不虛。不煩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觀麻黃桂枝合半、桂枝二麻黃一二方,皆當汗之症。此言不可發汗,何得妄用麻黃?凡讀古人書,須傳信闕疑,不可文飾,況為性命所關者乎?且此等脈症最多。無陽不可發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湯,乃是仲景佳方,若不頭項強痛,並不須合桂枝矣。讀書無目,至於病患無命,愚故表而出之。

日人喜多村直寬曰:
前條言日再發者,則其邪稍輕;此條不言發幾次,則其熱為重,於是設此湯以發越鬱熱。殆猶麻黃之有大青龍也,其脈微弱者,不可發汗兩語,蓋是示此方不可輕用之意。與各半湯之脈微而惡寒,大青龍之脈弱微同例。此係倒筆法。

余無言曰:
柯氏喜氏之說,在諸家中最可採者。然尚未搔到本條之癢處。蓋皆不知前第四十四條熱多寒少句,為寒多熱少之誤,則本條自不能得其解也。前以寒多熱少有如瘧狀,故用桂麻各半;此以熱多寒少,漸見化熱,故用桂二越一。
至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句,原文在不可發汗句下,喜氏謂為係倒筆法,誠卓識也。柯氏說誤矣。

編按:
傷寒論中找不到越婢方,只在金匱要略中有越婢湯方。但老柯認為此證不煩不躁,不可用石膏;又言不可發汗,故不可妄用麻黃。所以他認為這一方有問題,當考慮柴胡桂枝湯
日本人喜多村說,和前面條文比較起來,這條應該是熱更多,所以才用這個方發越鬱熱。像大青龍湯也有麻黃,所以不可發汗這句,意思是叫人家要小心使用,也不是真的不能發汗的意思。
無言兄說,老柯和日本人講的雖然都是目前看到最有理的,但都沒有講到重點。因為他們不知道第四十四條寫錯了。寒多熱少用桂麻各半解表散寒,故需取小汗;熱多寒少則用桂二越一和營清熱,故小汗亦不取。而「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方」這句,應該放在「不可發汗」後面,這樣就清楚了。

6.24(44)麻桂各半湯證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合半湯

柯琴注:
八九日是當解未解之時,寒熱如瘧,是虛實互發之症。太陽以陽為主,熱多寒少,是主勝客負,有將解之兆矣。若其人不嘔,是胃無邪,圊便是胃不實;脈微緩,是有胃氣,應不轉屬陽明。一日二三度發,是邪無可容之地,正勝邪卻,可弗藥也。若其人熱雖多而脈甚微,無和緩之意,是陰弱而發熱;寒雖少而惡之更甚,是陽虛而惡寒。陰陽俱虛,當調其陰陽,勿妄治,以虛其虛也。若其人熱多寒少,而面色緣緣正赤者,是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當汗不汗,其身必癢。八九日來,正氣已虛,表邪未解,不可發汗,又不可不汗,故立此法。

余無言曰:
熱多寒少應為寒多熱少。「若果為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則與第四十六條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何所異乎?症狀既無區別,何以一則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而一則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乎?」

7.65(68)誤治致冒自愈

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柯琴注:
太陽病,只得個表不和,初無下症,其裡不和,多由汗下倒施而得也。表裡俱虛,指妄汗下亡津液言。其陽邪仍實,故表裡不解。冒者如有物蒙蔽之狀,是欲汗之兆也。因妄下後陽氣怫鬱在表,汗不得遽出耳。待汗出冒自解,然但得個表和。其津液兩虛,陽已實於裡,故里仍未和。裡症既得,然後下之,此雖復下,治不為逆矣。

余無言曰:
先下已虛其裡,次再汗之,因裡氣不充,則不能助汗藥之力以作汗,故表解不澈、而致冒。倘脾胃自和,表裡津液漸充,亦可自有微汗、而冒愈。即不然者,以小建中加黃耆亦得矣。冒者,頭昏、目眩、面赤、頭皮癢之謂。
本條之冒,與第四十四條「面色反有赤色,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同屬餘邪欲解不解之象。故均須微汗以和其表。彼以表有寒,故用麻桂各半;此以裡氣虛,故宜小建中加黃耆。表既和矣,當再察其裡。裡已和則勿藥,否則再以調胃微和之。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藥勢」─古典本草藥理學及其於經方之應用舉隅(上篇)

轉貼JT發表於新浪部落的好文章,原文出處:
http://blog.sina.com.tw/jt_station/trackback.php?pbgid=24734&entryid=26538
http://blog.sina.com.tw/jt_station/article.php?pbgid=24734&entryid=26541

原文如下:
============================================================
「藥勢」─古典本草藥理學及其於經方之應用舉隅(上篇)
Classic Chinese Herbal Force Theory
案:本文為未成之草稿,或有不合實際之處,拜大家務必不要留手,重罵下來即可,這樣我也才有一個反省訂正的機會。謝謝大家。

楔子

在中醫的學習之路上,不只一次聽見老前輩對學習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藥的藥性、藥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學的『成分分析』這條路,就完蛋了。」
那麼,一味藥的藥性,自然就該照中國傳統的看法:性味如何,歸於某經……等等論述了?這,就一般學中醫的同好而言,是對的。但,如果是對於學「經方」也就是學《傷寒雜病論》的學習者而言,光以《本草備要.藥性總義篇》的理論作基礎,而詳熟該書中的諸般藥性,恕我撂下一句惡毒一點的風涼話:你對《傷寒雜病論》的理解,就會是「時方醫」的領域,想不通的,就認為那是錯字、錯簡,而與「經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時方派的本草學,和經方派的本草學,有著根本上不同的「認識觀」,而講難聽一點,經方派之所以會墮落成今日的時方派,「本草理論」的改變,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國醫藥學院,也會聽到那裡的學生在說:「我們系的某某大教授說啊,光學《本草備要》是不夠的啦,學藥理還是要研習《神農本草經》才行!」講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農本草經》的功夫,終究還是練不成。
因為,他們所學的本草學認識觀,絕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垃圾;而少數幾個有志之士,專心研究中國本草學,曉得「桂枝解肌、麻黃散寒」,曉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氣出上竅,濁味出下竅」了……但那仍是「時方藥理學」,對經方中使用的「古典藥理學」只沾上一點邊兒。
所以不夠。
這篇文章,便是講一些不正經的雜談,就當做與諸同道閒聊,來說說什麼是經方中歷然可見、而時方派矇然未知的藥理、藥性。讓初學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雖然說是「和初學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讀者是還未讀過《傷寒雜病論》的,JT還是覺得可以不用看,怕會徒增混亂。
JT的論點,大部份來自於清末唐容川的《本草問答》和鄒潤安的《本經疏證》,許多好朋友們對這兩本書想必並不陌生。


中醫藥理學的分水嶺與本草史概說
中醫分為經方派、時方派,這,不但中國人曉得,日本人也曉得。經方派在日本叫作「古方派」,而時方派在日本叫作「後世方派」,意思一樣。
而不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也都曉得,經方派和時方派的「分水嶺」是什麼──那就是所謂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雖然齊名並稱,其實他們的生卒年是頗有差距的,並不是同生同死。而比他們更早出名的一位,相傳是李東垣之師的人,就是張元素,也就是張潔古(易水先生,易老)。而,張潔古做了一件「功德蓋世,罪惡滔天」的事情,造成了經方派從此變成時方派。而那件事情,就是現在學傳統中醫的人耳熟能詳的「歸經理論」──某某藥入某臟某腑、哪一條或哪幾件經。
歸經理論是錯的嗎?不能算錯,很多時候是很有道理的,臨床上也大大有用,尤其是示人一條明徑,使人更能掌握用藥一事,對學習中醫者而言,是甚有助益的。
但,它是對的嗎?也並不全對。因為,它大大地「窄化」了一味藥的藥性。
同樣是用中藥,以「《神農本草經》、張仲景(或《湯液經法》的作者)所知道的藥理學」創出來的方叫作「經方」,漢朝到唐宋,都還算是經方的時代。而以「歸經理論」創出來的方,就叫「時方」,其中對每一味藥的看法,都和經方是很不同的。
最古的《神農本草經》,其中提到的藥性只有「性.味」,也就是「什麼味道」、「溫涼寒熱如何」,而五色入五臟的概念,則是「稍微提及」,例入「五色靈芝各入哪一臟」,不是通盤性的認同。
而其後,魏晉的《名醫別錄》,唐代的《新修本草》、《日華子本草》、《海藥本草》、寇宗奭《本草衍義》,或是宋朝具代表性的《證類》、《大觀》二本草……等諸多書籍,大都只是順著《神農本草經》之後補入新發現的「效能」,卻未曾對「本草理論」作更多的理論分析。(在張元素作大系統的歸納之前,入經藥的論述,可散見於:漢.《神農本草經》大棗:助十二經。魏晉.《名醫別録》甘草:通經脈。唐.《食療本草》胡桃:通經脈、乳腐:益十二經脈、綠豆:行十二經脈。唐.《海藥本草》阿勒勃:通經絡。宋.《本草圖經》瞿麥:通心經、蘇葉:通心經。11世紀末《史載之方》某方:宜行其腎經、清涼之藥:解利肺經。宋.《本草衍義》天竹黄:涼心經、桑白皮:治小腸熱。宋.《本事方》真珠母:入肝經。……等等。至於引經藥之記載則如下:《神農本草經》菌桂:為諸藥先聘通使。《名醫別録》桂:宣導百藥、白附子:行藥勢、酒:行藥勢。5-6世紀《雷公炮炙論》綠蛇:令引藥。唐.《食性本草》薄荷:能引諸藥入榮衛、酒:引石藥氣入四肢。《本草衍義》澤瀉: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本事方》椒:引歸經、粥:引風濕之藥徑入脾經。宋.《楊氏家蔵方》酒:引藥入經絡。──尚未有整體性之論述。)
到了張潔古,他對古代的方劑做了一番整理,發現到「太陽病病到太陽、陽明之間時,會用到『葛根』這味藥……」,於是就以此歸納出了一句話:「葛根是陽明引經藥,如果感冒太早用了,反而會引邪入陽明!」同樣,對於柴胡,後人也看做是少陽引經藥,說它會「引邪入少陽」(明.李中梓),而至於桂枝,因為有帖「桂枝湯」是治「太陽病」的第一主方,於是「桂枝」的歸經也就變成是「太陽經藥」了。石膏,他也說是「大寒之藥,不可輕用」。
這,有沒有錯?從某個角度來說,複方「桂枝湯」的確是「會」作用在太陽經,而單味藥的柴胡、葛根和少陽、陽明二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相關性。可是問題就在於:「不只如此而已!」後世的學者,因此就隨隨便便把某味藥找幾條經隨意歸類,做學問是簡單化不少,可是卻變成「見樹不見林」,迷失了那一味藥真正的本性。
可是,因為這種「時方藥理學」方便好用又好記,而張潔古先生又的的確確是一位醫術甚高明的醫者,於是緊跟在他之後成名的「金元四大家」,也自然納入了張潔古的這個系統,而有了相當好的成就,比如說李東垣自創的「補中益氣湯」或是修改了宋朝陳自明《婦人良方》中的龍膽瀉肝湯而成了「去男人下陰臊臭」專方的「東垣龍膽瀉肝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堪稱「偉大之方」。
可是,歸經理論,卻是一套「反映了一部分真理卻不等於真理」的不完全的理論。潔古本人、金元四大家都是苦讀《內經》起家的,偏得還不太多,但愈用到後來,紕漏愈大,新創的方劑效果愈來愈差,「一劑知,二劑已」變成了今日的「你回去吃半個月再來看看有沒有好,如果沒好我們再換藥試試!」
到了後來,當然有人覺得好像事情不對頭了,想要扳回如崩牆倒壁般的中醫「末法」劣化狀況,明朝不少醫家都在重註《神農本草經》,想要從這個大根頭去重新尋回些什麼。當然也都是小有成就,但效果並不明顯。
明朝那一位「把之前有的理論、藥性全都收錄」而編成《本草綱目》而被倪海廈先生痛批的李時珍,其實不是中藥學劣化的源頭。源頭在張元素。光是他以降的幾句「葛根引邪入陽明」,「柴胡引邪入少陽」,「石膏大寒不可輕用」就把經方中這三味藥封印了八百年。明明沒有這麼一回事兒的,太陽初感,證齊全了,就可以用葛根湯;傅青主也用柴胡湯小制其方治傷風初感而很有效,並不會因此引邪入裏,石膏更只是「涼」而已,不用八錢到四兩甚至一斤,很難顯出藥性。可是張元素之後,人人都跟著這麼說嘛,絕大部份的醫者,小心翼翼地就都「儘量不要用《傷寒》、《金匱》方」了。
直到清朝,事情才有了轉機。如果以醫術而論,陳修園、徐靈胎等人,因為臨床功力夠,其著作《神農本草經讀》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都有卓然不群之見,但那是臨床上的強而讓他們得以重新明辨了歷代本草的得失,並不是真正在本草理論上有所革新。
本草理論在清代得以翻身,主要的功勞,其實起自「儒家」。
清代的儒家,對四書五經有了很大的「革命活動」,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古經典的注疏,絕大部分都被宋朝的朱熹壟斷了,朱熹亂改原文,後代也只好照單全收;朱熹說某句如何如何解,後代也不好意思說不是。可是,總覺得有問題。
但,離先秦時代那麼遙遠了,連同一個中文字的字義都古今不同了,要如何平反才是?於是清代的儒者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同時代的文獻,做平行比對!」比如說《論語》中的某個字,朱熹說是這個意思,可是先秦時代的《莊子》、《列子》、《左傳》、《詩經》、《尚書》等等其他書中出現這個字時,卻都不是朱熹說的那個意思,於是他們就曉得:那是朱熹弄錯了,那個字應當是某某意思才對。比如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習」字,先秦當時是「實踐」之意才對(即使是現在的日文中也是『學到上手、會用』的意思,唐代傳去的字義還在),「學到的常常能用在生活中,很快樂。」如照朱熹的說法,學了就一直溫習,就會快樂了嗎?正常人類怎會有這麼一回事兒呢?
這麼一種做學問的方法,一種新創的格物訓詁之學(日本人也很愛用這一套),影響了中國少數幾位由儒而醫的醫家,而其中有一系的傳承,是:明.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清.劉若金《本草述》→清末.鄒澍《本經疏證》→清末.周巖《本草思辨錄》。
鄒澍在《本經疏證》以及周巖《本草思辨錄》用了「平行比對」的方式來註解《神農本草經》。而他比對所用的範本,就是中國醫學史上唯一的一本「只要『證』合,藥投下去,一定會好」,總有效率達到「神的絕對領域」的《傷寒雜病論》(用其他的書也不行,因為有時有效有時沒效,未到『絕對領域』,比對會出錯)。
他用「減法」來檢證每一味藥的藥性,比如說,《傷寒論》中某一個湯劑比另一個湯劑只多了白芍三兩,而這兩個湯劑所治的主證卻大不相同,於是,去推敲這兩個主證之間病機的差異,就可以得到「這三兩白芍在此處是做什麼用的」之結論。而某幾十個方用生甘草,某幾十個方用炙甘草,慢慢減來減去,就推敲出了甘草生用炙用的藥性之別……
這樣一點一點的「相減」,彷彿在玩「數獨遊戲」,漸漸摸索出一味藥藥性的不同層次……而結果,說也奇怪!減出的一句一句,竟恰恰就符合了《神農本草經》那一句一句如天書般令人百思不得解的主治,於是,「三賁」(讀死人不賠命的三本難書)之一的《本草經》之謎,就和《傷寒雜病論》的絕對領域之謎,在二者相互的幫助下,一齊漸漸地被解開了!
如果有些藥味在《傷寒雜病論》中沒有足夠的出現次數可以相減,鄒澍就會去找次一級,卻也趨近於「絕對領域」的孫藥王《千金方》、《千金翼方》等書,再去配合《傷寒雜病論》,一味一味相減,做分析……這種苦工,光聽也會知道有多可怕,可是竟然有人做到了,這真的是學問家的龜毛功夫,一般開業醫生是沒時間也沒興趣這麼做的。
而另一位年代比鄒澍稍晚幾年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容川氏了。容川的理論,其《中西醫匯通醫書五種》中《本草問答》本身就闡釋得非常完整,他的理學家思考所攀升到的本草學造詣,實堪與潤安先生的《本經疏證》相互輝映,其金木藥性相反、水火藥性相反之論點,與敦煌出土的《輔行訣》竟然是相通的。。
中醫的大秘密「古典藥理學」,終於在清朝的最後,得以重見天日。所以,生在民國時代而學中醫的我們,可以說是很幸福的。
至於「時方藥理學」呢?果真是害人之物嗎?有時,我也覺得很難論斷,或許該說是「看個人」或「有沒有正確的理論與之配合」吧……(一說張元素另有秘傳,都學會了就會超強,也就是說,張元素如今傳下的東西,就是一本被撕去後半本內容的九陰真經,所以時方家才會多半練成銅屍鐵屍的等級?)
有一位時方大家,他創的方劑,有效率幾乎可以與仲景比美。如果仲景可稱為「醫聖」的話,這個人大概可以被叫做「醫仙」了吧。這仙人就是與明朝皇室有著奇異的關聯性,文學醫學兩得美名的傅青主(傅山),他的《傅青主男女科》也是家庭常備好書,尤其是婦女病,自己在家翻書吃藥,比吃市面上一大堆中醫開的藥都好得更快。(其思想於清代陳士鐸的著作中亦可窺見不少)
傅青主以時方藥理學,加上五臟相傳補瀉的道理,去搭建他臻於顛峰的醫術,依此事實,如果換成今日,惲子愉前輩的「看西醫檢驗報告、透視片」來開中藥,彭弈竣先生的「不開經方」、皮沙士先生的「平易之方」卻也都其效如神,其事實也就並不值得奇怪,可以放下門戶之見而都虛心嘆服了。
真的是「看個人」。

經方、時方藥理學之差異──其之一
和人論醫,有時會被反問一句:「既然你說經方派的方子這麼有效,那為什麼還會處在完全的弱勢呢?怎麼可能醫生不曉得要用經方呢?」
這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原因啦……好比說,「如果」如今是一個「經方盛行」的時代,若有醫生開藥吃壞人,保證可以被告翻。因為拿《傷寒雜病論》來一對,就會曉得他哪裡診斷錯誤,沒處可逃的。
可是,如今的中醫是「百家橫行」,於是乎曾在西醫衛生署管事的JT的爸爸也曾笑說:「中醫醫壞了怎麼告?除非是他開砒霜!」真的,毫無標準可言的,為了自身好存在,經方派還是消滅算了。這是略舉一例。
不過,在本文中,我想專注在「本草學」領域的一個大因素。
一個人解釋事物的標準,會影響到他看待事物價值的結果。
如今的「經方不盛行」,在「本草學」而言的原因,就是「醫生變成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什麼叫做「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就是,他們只會自己所熟悉的那一兩種語文,任何外文作品卻要英譯了才能送審,你我們所熟悉的中文著作中,覺得好看得不得了的小說,或是動人得不得了的詩,哪一樣翻成英語、德語還能維持它原來的文學力道的?不可能,中國人的單音節字所形成的聲律美,譯成外語就沒了,於是,你譯得再好,也是功力折損一大截。泰戈爾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集,還是他自己苦苦英譯再請葉慈幫他改錯字的哩!
所以,外語作品得文學獎的,什麼川端康成、什麼高行健,他們的作品,都是「蠻具有適合英譯的特質」之作,卻絕非該國家本國人最受感動之作。本國人看了,還是打瞌睡的人多些。
而這件事情,拿到中醫的世界來看:就會變成這樣──
考檢考、特考也好,上醫學院科班出身也好,《傷寒雜病論》,也就是《傷寒》、《金匱》二書是一定會讀的。可是,為什麼讀了,而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試吃,給家人吃吃,也算是在臨床了,卻不會察覺出《傷寒雜病論》真的比《溫病條辨》之類的其他書更正確、更有用?
這不也是個「謎」?
其實,也不是謎。
如果你拿起今日的《傷寒雜病論》的標準本子,也就是《御纂醫宗金鑑.仲景全書并注》來讀一讀,再拿起其他必讀之書《本草備要》、《醫方集解》、《溫病條辨》來讀一讀。因為你是第一次讀嘛,不懂的地方,也就看一看它們的註解,參考參考其他書所論的方義、藥性……。然後,你就會覺得:《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真的是沒什麼了不起!什麼號稱「萬方之祖」的「桂枝湯」,不也就和「參蘇飲」差不多?浪得虛名,難怪後來被九味羗活湯和川芎茶調散篡掉!
這種「覺得差不多嘛」的感覺,就是我覺得最慘烈的一種感覺。因為在《醫宗金鑑》和《醫方集解》中註解桂枝湯方的註文,這種「將古書翻譯給你聽的語言」,就是那套一面倒、完全站在時方派角度解釋事物的「時方藥理學」!
你用那套阿貓阿狗的語言來看經方派的原典,結局就是那些阿貓阿狗會得到諾貝爾獎!
那套「解釋系統」本身就是一種偏見和侮辱。

重審桂枝湯.前言
找一首經方來看看吧。
「桂枝湯」如何?
「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薑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穀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
「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湯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薑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于發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湯專于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

這是《醫宗金鑑》和《醫方集解》的說法。
學傳統中醫的人,誰也覺得有道理。
但是,以經方藥理的學習而言,這樣,還差得太多。
現在讓JT來當個導遊,請讀者諸君忘掉物理化學,擱下「有效成分」,進入「氣功」與「巫術」這兩門「科學」的領域,來再看一次桂、芍、草、薑、棗這五味藥……看看和時方醫家所見到的有沒有不同?
(不過,在此之前,我要先岔個題,講些別的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走……)

中場休息的岔題:病毒究竟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科學」是一種慢慢「發現真理」的過程;在仲景《傷寒論》的時代,我們把病毒看做是一種「邪氣」(中國人的「氣」這個字就很有意思;「氣」被中國人當做是「未知存在」的檔案匣,凡是在該時點還不能確認的存在物,就被歸於「氣」類之中,等到科學漸漸發現它的存在了,就一一脫離「氣」這個檔案匣中,例如:空氣、電氣……),而到後來,電子顯微鏡發現了這種能通過陶瓷過濾器的微小「○?物」(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一組基因)。於是,也就「順便」發現了病毒的機制:一組基因,進到人的細胞內,對細胞下一些亂七八糟的指令,或許也因此破壞了生物的機能,但至少達成了它自身的目的:複製它本身。
病毒這種東西,可往形而下走一步,也可以往形而上退一步:
往形而下走,就是人類仿製它的生命形態而創造出的「電腦病毒」──一串指令──會令電腦為它複製、傳衍這組指令。
而形而上的,日本人的家常話叫做「煩惱」,中國人稱之為「執念」──某些念頭在人心中不斷勾起人去重複動同樣的念頭,而對這個人的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壞……一種沒意義的,具有自我保存、自我擴張之意圖的,「無限耗能迴圈」。
這種結構的存在物,它的本體,究竟是一種「唯物」的存在,還是在它背後,還存在著一種可稱為「邪念」的東西在操控著?好比說,電腦病毒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有設計它的人的「惡念」在創造它。
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這是一個尚待深思的問題。
先來跳開一下,談談另外兩種東西的存在。
比如說宇宙好了,最近科學家計算出了「暗物質」的存在,我們這個有形可觀測的宇宙,只佔了真正「宇宙總存在量」的百分之四,只有百分之四而已!宇宙的其他大部分,都是未在三次元世界具現化的更高次元(形而上)的存在。我們所知的物質世界,只是「真正的宇宙」浮上海面的一小片投影而已。
最高級的科學家不得不承認此事實,而最低級的迷信者亦信鬼拜神。似乎在中間的一般人,也就不必硬要否定「看不到的世界」的存在了。
另外一樣,同時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雙重存在的證明物,就是「人體」了。
人的身上有「經脈」,循行於人體的表面,用「穴檢儀(傅爾電針)」之類的機械來測量人類體表的電流量,會發現某兩點之間的電阻特別小,把這些電子循行較易的點連接起來,就畫出了幾乎完全等同於古書的「經脈」圖形。也有人去檢查「經脈」那個區塊的肉體,也會發現經脈上下的肉體細胞乃至於骨細胞,其排列會形成某種方向性(參見《人體使用手冊》);可是,要因此就倒果為因地說:「那些低電阻的路徑是那些排列造成的」卻不行。因為,只要人一死,全身經脈就消失了,測不出來了。簡單來說,就是:人體的肉身,是不具有任何經脈得以存在的憑據的。
正如同宇宙背後有「暗物質」也就是天外之天,人類亦有可稱之為「靈魂」之「身外之身」的存在。而經絡,就是長在靈魂上的「靈體的器官」,它和肉體的諸臟器有極密切的關係,卻不是「就完全等於」肉體的臟器。
這一點,也就是「物心不二」(佛教語是叫「色心不二」)的觀念,是中醫哲學所特有,西方心理學也承認,而西醫卻尚無能實踐的觀念。
光是用電阻測量、或能量照相的「科學」方式,就會發現人一「生氣」,就立刻會共鳴到肝經上,而對該經絡的能量和物質化的「肝臟」部分造成壞影響。哪裡有病,哪一經的能量就會測得出怪怪的地方,中國人說「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你要說「膽這個小球球怎麼會管到人體的決定權?」但膽經不對勁時,被膽經挾在中間的人腦下視丘,就真的也跟著變成有點瘋瘋的,而不能決定要發燒還是要降溫……。
再回題。
當「病毒」這個東西侵襲人體的時候,西方的醫學會以微觀的方式「看到」細胞在被病毒指使著去不幹正經事而去造病毒。這是一個層面,不錯,它存在。
但是,除此之外,在物質之外,病毒是有「本體」的,它的「本體」是存在於看不見的世界的,而且和「病毒的肉身」也就是電子顯微鏡看到的病毒是「分離」的。
這一點,「病毒」和「細菌」不同,細菌確確實實是一種小「植物」,靈魂不會脫體作亂。就算它有毒,它也不太會去「矯」它的存在環境,環境允許它生長就亂長,環境不允許,來了抗體或抗生素,它就死。並不比雜草更凶猛。
可是病毒不一樣。它「霸道的支配意志」會顯現在人體的侵佔上。而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西藥能殺滅病毒。因為病毒混入了寄主細胞核,等於是變成寄主的一部分,要殺就連寄主一起殺,藥到命除病也除,死人是不會感冒的。
和病毒最像的東西,於人體,就是癌症了。有幾種皮膚癌或子宮癌,西醫也說那是病毒感染而細胞變質,惡化成癌細胞。
而倪海廈醫師也說:「百病皆因風始,癌症醫到後來,變成感冒,感冒能當場解決,癌症就會好,不能解決,癌症就會回來。」(風氣即勾芒氣,唯勾芒氣其結構會形成不斷複製自己的碎形圖。詳論於本文下篇再述。)
如果給西醫聽到,一定覺得有人要發狂了。但其實這事情並沒有那麼深奧。
有這麼一個西醫的實驗:
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癌症是「癌細胞吞掉好細胞」,想當然爾。不過,這個實驗是:把癌細胞和好細胞之間隔著一片玻璃片(還是水晶片?有出處那本書我弄丟了,一直沒再買回來),不讓它們真的接觸,可是,隔在彼端的好細胞,還是漸漸會被「帶壞」而變成癌細胞。也就是所謂的「基因」,根本就可以因為磁場之類的「形而上」之力,而像錄錄音帶一般「轉錄」過去。
癌細胞是「物質」,沒錯。但「癌症」也是一股「能量」,而且是有意志力的能量,這是第一點。
而這一類的「能量/物質」,進入人體,又是如何運作呢?
以病毒為例,它的傳導,可以是從能量,也可以從是物質……
曾經有機會遇到台灣地位崇高的西醫崔玖教授,JT問了一句話:「崔教授,您覺得病毒是能量還是物質?」崔教授馬上正色道:「當然是能量!是一種『訊息』,不是物質!」
崔教授會這麼說,是因為她有一次發俗稱「蛇纏身」的「帶狀疱疹」,那是一種病毒感染,西醫認為是「沿著神經節」傳染的病。可是崔玖教授自身發過帶狀疱疹的經驗卻是:紅疹在身上「畫下了小腸經的圖形」!人家是神經和經絡的大行家,當然就會曉得:「那不是神經節!」JT的乾哥哥也有一天晚上在家發蛇纏身,從後腰繞向前面,剛好是中國人奇經八脈中的「帶脈」(如果從上背向下斜繞是神經,平繞是帶脈),而家裡沒有藥,我乾爹就叫他吃「小建中湯」頂一頂,說也好玩:那條紅線,就又循原路縮回去了!
不過,JT的西醫朋友,卻也跟JT說:他在西醫院看到的,真的有人是沿著「神經節」長的。那,由此看來,病毒果然是一種物質了。
也就是說:病毒這個東西,真的是存在於「跨兩個次元」的曖昧領域的:有能量、靈的部分;也有物質、DNA的部分。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是這樣,有人感冒,幫他切個脈,如果當時我們的體力不是很好,馬上就會把他的病氣吸進來,不要幾分鐘他的證狀我也全套統統有,開給對方的藥第一包得扣下來給自己吃……沒有潛伏期什麼的,直接就過來了。這是「靈氣」的病毒。
有些比較厲害的病毒,從「氣」傳的能力就比較差,比如說要防愛滋病,竟然一層保險套就可以擋下來。而像SARS,只要帶原者沒發高燒,就算你在他前面玩,沾到他噴出來的飛沫,或給他把把脈,也沒事。而腦炎,西醫自己也說了,感染到的人只有十萬分之七會發病……。
病毒就是這麼一種奇怪的存在。
但是,當它感染到人體,發病了……它那「靈魂」的部分,卻都幾乎都是依附在人體有電流循行的部分──經絡或是神經──
而它磁場影響的範圍,則以「邪氣」的存在方式進攻人體的部分。
用古書的例子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病」的「頭痛、項強」,那是病毒依附在太陽經所造成的經病;可是全身性的「惡風」或「惡寒」,病機學說所謂的「風傷衛、寒傷營」的狀態,則是它的觸手「邪氣」的影響範圍。至於實際上一粒一粒的「病毒」在哪裡有幾隻的問題,古方派或時方派中醫根本不需要管它。
因為就大通則而言,只要把它的「靈」和「物」之間的「邪氣」部分消滅,憑依在經脈上的本體(靈)就會被趕跑,物質化的「病毒」也會一下子都消失。於是乎,初感用桂枝湯、麻黃湯發發汗,把邪氣逼出去,感冒二十分鐘就好了,細胞中的病毒到哪去了哩?不知道,也不必知道。
正由於病毒有這樣的存在方式和消滅它的方式,「本草藥理學」的研究,就不能不正視每一味藥作用在「氣」的層面其功效。
只說「有效成分」,那是執著在「物」的層面;但只去分析它的能量、波動,那又太唯「心」論了。可是,「心」、「物」二元論本來就是西方人做學問的辦法,他們會覺得:你如果不把心、物區隔開,靈療、藥療混在一起,變因太多,沒辦法「科學而客觀地觀察」。
純就西方式的研究,「物」的「有效成分」存在否?當然是存在的,比如說黃連、黃蘗中提煉出的「小蘗鹼」,單用來止痢也很有效。可是「常山」的有效成分,卻是提煉出來了也沒效,一定要連植物煮下去才行;瓜蒂散亦然(化學研究說「瓜蒂散」催吐的成分在「甜瓜素」,可是把這個成分注射到血管,人不會吐,於是他們就以「此成分乃刺激食道方起作用」作為定案──殊不知百年前日本經方家森立之嫌此藥太難吃,於是製成藥丸來使用。根本不沾食道,一樣是吐得一塌糊塗。)。或許,倪海廈先生所說的:「黃砂糖不傷身,精製的白砂糖就會傷。」、「天然的食品不補到癌症,合成的營養補充劑會補到癌症」等等事情,也和「形」「氣」的問題有些關係。精煉太多次所留下的成分,或是化學合成的成分,比較不帶有「靈氣」,也就是「另一個層次的生命能」,沒有靈魂的,「死掉」的營養,活人的身體認不出它,同屬於「死氣/陰實」(人的癌症,西醫稱做「Cancer」,也就是十二星壓中的螃蟹座。螃蟹座那個天空的地方,有一團灰沉沉的星雲帶,中國天文叫它做「居尸氣」,也就是「存在於屍體裡面的死氣、陰氣」,是一種「生命能量的缺席狀態」。──當然,這只是一個巧合。西醫給癌症取名為螃蟹是因為覺得乳癌向外擴張的靜脈樣子很像螃蟹腳的緣故。/所謂陰實,即為有其物質的部分,卻無活人該有的生命能「陽」充實其中的組織)的癌細胞,卻物以類聚,大大方方地接收它了。這幾十年,愛斯基摩人開始吃精製糖之後,糖尿病患者亦暴增四倍。
而,同樣是西方人在研究的「同類療法」和「花波療法」呢?他們這種「喜歡凡事要清清楚楚」,內外不可相及的性格,就要刪除掉「物」的層面來做研究。比如說同類療法,把一小撮砷放到水裡面,再把那水沖淡100倍,然後重覆此動作,如此重覆很多次,100的負n次方這樣下來,水裡的砷的平均濃度連一個分子也沒有了,但那種「被砷加持過的,保有砷的波動的能量水」,卻可以拿來治砷中毒。而花波(台灣俗稱『花精療法』,但為避免和『精油』類的東西搞混,在此依JT老爸的建議,稱之為『波』。)也是,在太陽光下,用水去擷取花朵的波動,沖淡10的n次方倍,再拿來治病。可是,「同類」和「花波」這兩種「唯心去物」的醫療產品,以臨床療效而論,會發現它用來做心理諮商「調理情緒」的效果,遠遠勝過「治肉身的病痛」。本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崔玖教授用「花波」、「同類」二法治療愛滋病患者,二十幾個病人,沒有一個發病,沒一個死,原本個性晦暗的也變開朗了,病毒指數節節下降,可是,完全轉陰性的,沒有。治都治到靈魂上去了,缺乏對肉身的作用點。趨近於《內經》「移精變氣」的「祝由」之法。
走極端的二者,都有其力量上的限制。
而中醫的藥理學……不,不只藥理,根本在哲學上,就不是「心物」二元相對論,而是「心、氣、物」三層統一論,練功的人會曉得「精氣神」三寶,說白話就是「體、氣、心」,這三樣東西,雖然處在不同的次元,卻是可以互相轉換、不斷交流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合道」三階段修煉,丹道家稱之為「三花聚頂」)「煉精化氣」是把肉體的「質」轉化成能量介體的「氣」,「煉氣化神」是把「氣」能轉化成「靈」能,而「煉神還虛」的「合道」狀態,則是脫去一個靈魂「自我執著」的殼子,而變成宇宙法則(道)的一部分……。
中醫的領域,不是直接針對修行,而是把「病人」拉拔成「平人」的狀態,不要被病苦拖住,這樣才能夠往「真人」的方向去進步、修行。所以敦煌遺書中的《湯液經法》才又被叫做《輔行訣》。
但,中醫既然會動到「氣」的層面,「心」和「物」的層面,就一定會被牽涉到。說中醫的很多理論需要去「悟」的,和這也大有干係。同樣在說「寒」或「熱」,這是在說物質層面的「溫度」?還是「氣」的層面的能量感知?這是不一定的,因為我們三次元世界的人,所有形容的字彙,很難脫出五感的感受範疇,於是只好借用五感範疇的字彙去陳述形而上的東西,甚至是拿來作為借喻的「象徵符號」。像是中醫所說的「心」,很多時候指的都是靈魂的思考中樞,而不是西醫所認識的「心臟」;而西醫所說的心臟,在很多疾病的印證之下,和它相合的中醫名詞,常常是「心包絡」而不是「心」。像倪海廈先生用厥陰經藥「烏梅丸」去掉包住「心臟」的濕痰,那個「心臟」如果以十二經論,對應到的就會是手厥陰心包,而非手少陰心。
又比如說,唐容川說「命門」的功用是「小小火去煮滾一大鍋水」,有人拿到中研院去發表,馬上就會被圍剿:「人體沒有這個東西!」可是臨床上有所深研的中醫學習者,一定就會曉得:唐容川講的是真的──只是說的不是物質世界的存在。
中國人之所以叫「中」國,就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很曉得「不偏」的道理,很知道如何消除二元對立的難題,而且很實際,曉得「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最重要的是這套理論能「現在就」治得好病,而不是在唯心或唯物的層面兜圈圈,等兜完都死幾億人了。
所以,看本草,JT亦以這個角度切入。

重審桂枝湯.正文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一看一般所言的「萬方之祖」,「桂枝湯」,也就是敦煌遺卷《輔行訣》中的「小陽旦湯」。
首先,這個病「太陽中風」是怎麼得的呢?一般而言,會得「桂枝湯證」的人,常常是身體不很強健的人。也就是「腠理比較虛疏」的人,當他受到風寒的時候,他皮膚的抵禦力不很好,風一吹,就像「吹縐一池春水」那樣,風氣的振波就透進皮膚,浸入肌肉裡面去複製它自己了。
而人體中運行的「氣」,在這裡可以大分為兩種,一種是保衛你的「衛氣」,一種是滋養你的「營(榮)氣」,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這裡的「脈」指的不是經絡,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隨著血液一起流動的生命能,叫營氣;而血管外的肌腠、組織之間的生命能叫衛氣。而無論是營氣或是衛氣,都來自於兩路大本源: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華而傳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氣,一路是經過命門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足太陽膀胱經」中的「寒水」之氣。
一般分辨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的二分法,就是說桂枝湯證是「風傷衛」,而麻黃湯證是「寒傷營」。風氣是剋土氣的(風=木,木剋土),所以直接會欺負在肌肉上(肌肉屬脾土),侵入人的「衛分」(「分」在這裡是「份位」,也就是範疇、領域的意思。),而「麻黃湯證」的寒氣是沈實凝重的,所以竄入人體時它不會像風氣一樣一大片鬆鬆地來,而是像針尖一樣刺穿進來,或者直接穿入「營分」,或者直接「同氣相求」,附著於屬性同屬於水、屬腎的「骨節」之中。
簡單來說,桂枝湯證就是風邪(五邪的屬性,容待下一章再論及)傳入了人體的衛氣之中,也就是大約波及皮腠和肌肉的範圍,而還沒有穿透進血管、骨節的一種狀態。因為衛氣被攪亂了,已經不很強的衛氣變得更弱,表陽虛,所以汗流得出來,不會像麻黃湯證那樣汗被束住。而因為肌肉中已有了風邪混入,一再吹到風,身體就覺得「屋漏偏逢連夜雨」,感到很不爽快,也就是「惡風」。(這和麻黃湯證寒邪被束在裡面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麻黃湯證的「惡寒」不只是怕受到寒,而是根本就覺得全身發冷,即使燒到39度半也要裹大棉被,而且骨節很痛,不像桂枝湯證僅是或許會有的肌肉痠痛而已。)
而風邪打過了皮膚這一關,肺主皮毛,當然也會被帶到,所以有時也會流鼻水、打噴嚏,但不會變成像麻黃系湯證那種「擬似肺炎」的症狀(細菌感染的典型肺炎,白血球會增高,純病毒的不會,所以叫「非典型」肺炎。這種病早就發生不知多少次了,只是前兩年被西醫糾出來,冠上SARS之名,鬧得滿城風雨。)
風氣侵入肌肉,脾胃主肌肉,這兩者是相通的,會互傳,所以同樣那種風寒之氣也會壓在脾胃上面,寒氣會讓胃寒,會反胃;而風氣即是木氣,風氣壓在脾胃上,剛好其能量狀態同於《金匱》五臟傳病所說的「肝(陽)虛則剋脾土」,也就是肝乘脾的狀態,這也會使人反胃。只是五臟的肝乘脾是把到弦脈,而外感受風,身體的抵抗力想往外推,所以呈現「浮脈」,又因為推出浮脈的「衛氣」已經被風邪拖住了,所以浮脈也不會很強,軟軟的。換而言之,姜佐景所編的《經方實驗錄》說「桂枝湯證」是「腸胃系感冒」,而麻黃湯證是肺系感冒,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就他們的臨床經驗,吃「冰淇淋」一樣可能導致「桂枝湯證」,從脾胃這裡傳到肌肉的也會變成桂枝湯證。
以上是用白話大概帶了一下《傷寒雜病論》中「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發燒不發燒不一定,看其人當時抵抗力的狀態),鼻鳴(據日本森立之的考證,鼻鳴即「打噴嚏」)乾嘔者,桂枝湯主之。」二條,不過,還有一樣東西,在囊括了桂枝、麻黃二證的「太陽病總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之中,還有項痛,脖子、後腦勺僵硬的症狀,那又是什麼呢?
「中風」的桂枝湯證,常常是會頭痛(大約是太陽穴一帶)的,後頸僵也是常有的,而這些,為什麼聽起來和前面「風邪傳入肌肉」好像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呢?這要講,就有點玄了。
感冒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前章也說了,病毒的本體是一種「邪靈」般的存在,它伴隨著風氣進入人體,但它本身不等於風氣。風氣攻人的「氣」,病毒攻人的靈魂,而靈魂上的系統,就是「經絡」。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因為營衛之氣是發自於脾胃和太陽經寒水氣,所以一旦營衛受邪,必定會共鳴在脾胃和太陽經上。而反作用在太陽經上的那一部分,就是病毒本體(形而上的本體)的進攻路線。人身的太陽經,四條幹道走在督脈兩側,輸送被命門火充過能量的水精之氣(這時原本的寒水之氣,灌過元氣之後,已可算是「暖」水之氣了)來引導全身的水分佈和水循環,過夾脊,上頭頂,再像下雨一樣潤澤全身,而後腦勺的「風池」、「風府」諸穴,正是人體的一大罩門,病毒可以直接從那裡鑽到人的膀胱經上。在營衛受風受寒的同時,也就是病毒憑依上太陽經的時候。營衛受邪,拖住太陽經的正常運作,水精之氣上不來,從頸到頭的神經就會「乾掉」(「乾掉」是一種象徵的講法,大約是在說氫離子不夠,電流傳導不良),於是,就會後腦勺僵、頭上氣不通而痛了。
而,這些症狀,卻是發在「太陽經」的路線上,看到這種種的證據,我們就可以判斷病毒是侵入太陽經了,所以總稱之為「太陽病」。病毒對人體所造成的破壞,正好等同於今日電腦病毒對電腦系統亂下的指令一樣,它會握有一定的「權柄」去亂搞人體的「寒水氣」所及的系統,所以劉力紅的《思考中醫》也講:太陽篇的好多證和方,都關係到人體的「水」的分配!
那麼,現在人體受到病毒的干涉,而機能混亂了。桂枝湯又能如何拆解這個局面呢?
桂枝湯的五味藥: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我們來一味一味地看:

◎桂枝
肉桂樹這種植物,中國古代叫它做「梫」樹,因為它具有一種「侵」的力量。在肉桂樹的周圍幾公尺的範圍,是長不出其他雜木的,「風氣=木氣」會被它淨空、排除。
而這力量有多強呢?中國人也做過實驗:把肉桂木做個小木樁,釘到其他樹上,那棵「被害樹」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把木氣打到魂飛魄散,無法再留存於樹中支撐那棵樹的生命力。
那,這種「侵」的磁場,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呢?我們來借一個西洋傳說來看看:
肉桂樹(cinnamon)在西方還有一個別名,叫「Judas Tree」(猶大樹),傳說中背叛耶穌的猶大就是在肉桂樹下上吊的。一個人,被鬼迷了心竅,做了壞事,好死不死走到這棵樹下,他身上的邪靈被這棵樹的磁場趕走了,於是就良心發現,上吊自殺了。肉桂樹「侵」力的傳說,在西方人的集體潛意識中,似乎也留下了痕跡。
而肉桂、桂枝的藥性是辛甘溫熱的,質地是油潤肥厚的,這種樹的木頭亦是鮮豔的橙色,它的氣味嗅起來……好比說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諾咖啡……給人一種很開心、熱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調子……這些調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臟」。所以,桂枝在入了脾胃以後,它的能量會先「同氣相求」,而往「心臟」歸併。(《傷寒論》治心陽虛亦是以桂枝、甘草二味藥組成的「桂枝甘草湯」),而因為我們取的是它的樹枝嫰尖,照中醫的理論,一樣藥物入了人體,它靈魂的記憶,會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來的位置,於是,和心臟結合後,桂枝藥性就會沿著動脈往人的四肢末梢衝去(如果小建中湯只是要治心悸,就不必用桂枝,像《湯液經法》就是用桂心的),而衝入脈管中的能量,自然就成為人體「營氣」的一部分,其「侵」力令尚未侵入營分的風邪無法進入營分,這種預防的措施,也是仲景「治未病」的一種思考。其實,即使寒邪鑽入了營分,桂枝辛熱的藥性也可以驅趕它,所以麻黃湯也需要加桂枝這一味藥在營分中鎮壓,才能用麻黃開汗孔,再把它送出去。
桂枝,還有一個層面的藥性,在論桂枝湯時不必提到,但和一些其他的方子有關係的,就是它「通陽」的特殊功用。所謂的「通陽」,就是把人體中隔絕四散的陽氣,再重新打通貫、串起來。這,如果請讀者想像前述桂枝的能量沿著脈管飛奔出去的畫面,應該是不難理解。也因為這樣,在《神農本草經》中,說到桂枝,會說它「治吐吸」。
所謂「吐吸」,就是一個人呼吸的時候,會感到自己的呼吸很淺,好像才才吸進一口氣,就馬上要呼出來了。這件事的運用,又可以就「病理」和「心理」兩個層面來說:
西方心理學也曉得,人的肉體並不只是肉體,它同時也是和心靈有相關性的。當一個人有情緒壓抑時,就會把一部分的能量封死在肉體的某一部分,而讓那一塊肉體變得緊緊的、死死的、失去彈性。所以這樣累積的壓力大了,人就會覺得身體這裡僵那裡緊。而在人可以主觀感覺到的,就是覺得自己「呼吸變淺了」。其實一個人的呼吸,就純解剖而言,也就是肺中空氣一出一入而已,無所謂深淺。可是,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壓抑的情緒,他一吸氣,全身的肉都是活生生有感覺的,所以會覺得全身都隨著呼吸在流動,莊子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如果不論練內功練通了,真的氣會通到腳底的那種典型範例,在此也是頗具象徵意義的。如果是有壓抑的人,因為他有很多肉都僵死、麻木了,所以他本人感覺到的呼吸一定會比較「淺」。桂枝系的補藥,像桂枝龍牡湯、小建中湯之類的,多吃、常吃,如果是情緒有壓抑的人,你一定會發現:原本的那個好好先生、好好小姐,變得愈來愈會發脾氣了!當隱藏的封印被桂枝衝開時,就是會有這種現象。而一般所謂「少根筋」、很「兩光」的神經質的人,吃了桂枝龍牡湯之後,你也會發現,原來代表「神經質」的脈象「肝脈分岔成兩三條」,很快就歸併成完整的一條了,可是,這個人,原來不怕、不氣、不緊張的事,現在卻變成會怕、會氣、會緊張了。
不過,這其實都是好現象,和平的「假象」遠不如「真」來得可貴。所以,若有人覺得桃園一帶的某位醫師怎麼那麼兇,那只是人家比較老實;有些一輩子贏得「好好先生」「好好太太」美名的人,會把脈的人一搭他們的肝脈,反而會發現其實這些人的脾氣有多壞!
而就病理而言,一般說呼吸淺的人是「腎不納氣」,所以桂枝或肉桂「通陽」的藥性,在這裡也很有用。如果去翻翻《傅青主男女科》,就會發現:要直接補腎的藥,傅青主多半會加一點炮附子,可是,放在大劑滋陰藥隊中用來「引火歸元」的方,就一定是用「肉桂」。《神農本草經》也說肉桂這味藥是「為諸藥先聘通使」,除了本身溫補腎陽之力之外,它「通陽」的效果亦為其他藥物形成了一種「搭鐵軌」的效果。這個藥性的特徵在桂枝湯本方不顯著,可是在桂枝龍牡湯、天雄散、桂甘龍牡湯、腎氣丸之中,就成了相當重要的主結構之一。最近皮沙士教JT用「保元湯」,一見其中有「肉桂」當反佐,JT就大讚:「嘩~!好帥!好帥!」
如果把桂枝「通陽」的性質也考慮進來,《神農本草經》中,它主「上氣」、「咳逆」、「結氣」、「利關節」等效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把桂枝湯中的桂枝從三兩加到五兩,那就變成了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湯」。一般說「清氣出上竅,濁味出下竅」的道理,只是在說某味藥的氣味決定它進入人體後運行方向,可是《傷寒論》卻會以人工調整的方式來改造一味藥或一首方的走向。其調整的訣竅,就在「濃度」。當桂枝的濃度增加時,它在一帖湯中的比重就相對地變成「濁味」。於是,當心陽虛連帶命門火衰,腎中的冷水鬧叛變上攻心臟而形成衝逆之氣時,加了濃度的桂枝,就不往上發表解肌,而變成一棵樹倒掛下來的姿態,反過來向下去壓制這股寒水氣了。(《傷寒雜病論》中的其他濃湯、淡湯之法,則容後再敘。)

◎芍藥
說了往外伸展的桂枝,再來就可以說說往內收斂的芍藥了。芍藥的收斂之力,甚至不必講得那麼形而上,有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觀察得到的:
芍藥一進入人體,馬上,構成大部分內臟(心臟除外)的平滑肌就會鬆開,於是原來在絞痛的症狀就會立即緩解。肚子絞痛、膽結石劇痛是用芍藥甘草湯,月經痛有當歸芍藥散(預防藥也可用小建中湯)……這些大家都曉得了。而在平滑肌鬆開的同時,其中的大靜脈管也會一起鬆開,於是乎,就會把四肢中靜脈裡面原本流不回來的血液一起吸回來,原本瘀結不通的靜脈血,就這樣被扯通了。
所以芍藥甘草湯治腳痛或是腿部靜脈曲張一樣是很有效的。只是病得不重的人不太適合拿它來做保養藥,有病則病受之,沒病的時候一吃,就會連續幾個小時像是雲霄飛車向下俯衝時「肚子突然空掉」的感覺,蠻難受的。
這樣把血拉回來,不但是破瘀血,同時也等於把血拉回內臟中,所以四物湯用芍藥來「歛血」。
也因此,芍藥本身亦是養肝血、柔肝解怒的主藥。它的別名有「解倉」、「甘積」、「餘容」等等,一看就曉得是讓人「肚量變大」的藥。
桂枝沿動脈向外衝,芍藥從靜脈往內扯,剛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環。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就比較形而上一點點了。先來說個民間故事罷:
相傳華佗醫術甚高,但一直不了解芍藥這味藥的藥性,所以沒用過它(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這故事一定是捏造的,中國人早在華佗之前就很會用芍藥了),有一天半夜,華佗就聽到後院有女子哭聲,出去一看,一位美女哭著跟他說:「我是你家種的芍藥的花魂,你卻不好好器重我,我覺得好冤,被看不起……」後來又過了幾天,華佗不在家,華太太月經痛,靈機一動挖了芍藥根來吃,就好了。華佗回家得知此事,深悔自己學藝不精……云云。
故事就只是故事,借它來打個比方而已。
其實,當到了中醫,學會了把脈,對「氣」就會有一種感覺、直覺,講神話一點,和各種草木動物可以做出某種程度的溝通,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開悟的大聖人,根本用感應的就會曉得一味藥的藥性了?)。可是,在這個故事裡,偏偏大神醫華佗和芍藥朝夕相處,卻也「感覺不出」它的藥性。也就是說,芍藥這種東西,很會「把自己的氣歛藏起來」。
這個藥性,在臨床上是真有其事的。如果以仲景方而論,三兩芍藥對三兩桂枝,剛好可以把「桂枝湯」的作用範疇圈在人身的體表輪廓之內,讓它不要太散。而如果是桂枝湯證誤用了下法,邪氣內陷而胸口脹滿時,那就要用「桂枝去芍藥湯」,解掉這一層封印,桂枝湯才會有衝力把邪氣頂出去。但如果是到了《太陰篇》,風邪已完全入了裡了,那就用「桂枝加芍藥湯」,把力量都束回來,純打內戰就好。
而在補劑的「小建中湯」中,桂枝湯加倍芍藥再加麥芽糖(飴糖),因為造酒的時候,是上面那層液體蒸餾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諸藥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餘渣最底下可以提煉出麥芽糖,因此飴糖的藥性除了補脾胃之外,更可說是把桂枝湯的藥性黏住,然後壓到腹部以及肚臍以下。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藥性到小腸及丹田的區塊,在小腸(小腸本來和心就是表裡關係,小腸火來自心火)區塊的桂枝「心火」藥性大大幫助了人的消化能力。而丹田一暖,命門火也大大得助(關元通命門),同時補消化又補腎陽。
而加倍的芍藥,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縮小,作用點又拉低了,就會變成從脾胃斜上去「平肝」(治肝虛乘脾),再加上芍藥原本就有養肝血的功效,合起來就變成補肝了。所以小建中湯幾乎是五臟皆補,很神,如果還要加強補肺,再加點黃耆、半夏,變成「黃耆建中湯」就得了。(前一陣子JT的表弟來家裡,JT急著出門,換衣服,表弟看了說:『你這種從不運動的溫室植物人,怎麼會有胸肌!』JT很不屑地回了一句:『吃小建就有喇!』)
芍藥的藥性,說是「通陰」、「破陰結」也行,說「歛陰」也行,兩個層面都是對的。
而合一些較燥的補脾胃藥,例如白朮,亦可以把它的藥性拉進來補到脾陰。如果脾陰已太多,會腹瀉了,像真武湯在此時就要去掉芍藥。
吃當歸會上火的人,據皮沙士先生所教導,是因為當歸會釋出肝中所藏之血,平常體質寒而脈管偏窄的人,一下子容不了血量暴增,就會因此而牙齦腫了。這種人如果在當歸劑中加一些芍藥(可以比當歸多一些,但不要多太多),再拉些血回肝臟,就不會上火,這個道理亦可見於四物湯之中。有不少人,吃當歸會大上火,吃同樣是大暖藥的小建中湯卻會上身清涼,口舌生津。
芍藥其實不是酸的,是一種「有味道,但不知是什麼味道」的怪味(真是死性不改,連味道都收歛起來!),《本草經》也只寫做「苦平」,或許是它收歛的藥性,恰與「酸」收歛的特質相同,所以後世本草才都說它「味酸」吧?

◎生薑
古時候的「強」字寫做「彊」,薑,就是一種很「彊悍」的藥,又被稱為「禦濕之菜」,可以「彊禦水氣」,把身體諸系統中多餘的停濕停寒打掉。所以有些體質寒的人吃白菜會沒力氣,炒白菜時放一點薑就沒事。如果用得多,重大的「水毒」也能治(「水毒」是日本人辨證時用的字眼,相當於《傷寒論》說真武湯時的「中有水氣」的「水氣」,是一種欠缺能量的寒水之氣,大概日本人發現這東西其實對人體很傷,故用「毒」稱之,我覺得有道理,茲從之。)。
不過,生薑的藥性比較「散」,可以用在補藥中,本身卻不是補藥。李東垣就勸人「夜不食薑」,因為會散氣。而治咳嗽也不用「生」薑,因為它會讓人的氣更衝上來,肺寒咳嗽用的是「乾薑」,它曬乾之後,衝力就會轉化成熱力,可以從脾胃把肺烘暖,烤乾寒飲。
而在「桂枝湯」這個方子中,前面講的生薑藥性,只和脾胃受寒的「乾嘔」有一點關係,卻還沒有講到真正的重點。如果讀者是心細如髮的名偵探,就會發現前面治「太陽中風」講到桂枝、芍藥,感冒要如何好?似乎還欠臨門一腳,而這一腳,就在「生薑」。
中國本草書常說:「孕婦食薑,令兒歧指」,你看薑這個塊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從趨近九十度的角度橫岔出去,所以,如果這種能量人體攝入太多,就會害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枝長成六枝。
如果沒有生薑,桂枝在動脈中的藥性就一直沿著血管衝到底,離不開「營分」這血管之內的範疇,桂枝破風邪的「侵」之力再強,對囂張於「衛分」的風邪來說,也像是過站不停的子彈列車,風邪站在月台笑著揮手說拜拜就好,打不到它哩。必須有生薑「橫開」的藥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脈管之外,到達風邪所在的「衛分」肌腠之間。
所以,號稱「通調營衛」的桂枝湯,其實「通營衛」的主力是在生薑和大棗(大棗後面會說)。有些人營衛不和,吃補藥也會因為營衛不通而滯住藥性,補不進去反而彈回來上火,很多補藥都會叫人用「薑、棗煎」,就是在處理這個層面。當然,這種case,直接吃小建中湯也很好。
在「桂枝湯基本結構」的處方中,生薑和大棗相互之間的加減,可以對該方「矯」出「偏入營分(血分)」,或是「偏入衛分(氣分)」的效果。
生薑加量的方,例如「新加湯」、「黃耆五物湯」……其中新加湯,桂枝多載了人參(補氣津)緩重的藥性,又因為生薑加量清衛分凝滯之邪,二者皆分消了桂枝的衝力,所以「桂林古本」中要「去芍」(宋本是「加芍」),解除它對於桂枝的束縛,藥力方足。而治「血痺」的黃耆五物湯,生薑加倍,以「身體易麻」為由,多將桂枝的藥性帶進微細血管以充肌肉中的氧氣,原來也是要去一味藥來解放桂枝的力道,可是通血的「芍藥」於血痺有不可取代的功用,於是就去掉了使藥性變緩的「甘草」(去甘草還有另一個原因,在下文『甘草』中再述)。
而偏入營分的桂枝系變方,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當歸四逆湯」,因為它的主要病機是血不足、血滯、血寒,所以薑減量而棗加量(基本變化由十二枚加至十五枚,《桂林古本.厥陰篇》中,尚有當歸四逆加參附及加萸薑附二湯)。劉力紅《思考中醫》另有「群陽會」、「群陰會」之說,可參。而〈婦人雜病〉中的「溫經湯」一方,雖不用棗,但屬血分藥,生薑亦減量。
《神農本草經》中說,生薑「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薑這味藥,對於驅除日本人說的「水毒」所生的腐臭氣是相當有用的(仲景用生薑的真武湯,基本上就比用乾薑的《湯液經法》玄武湯功效更神妙)。基本的結構是「生薑、黃耆同用」可以去體臭。日本方面用「防己黃耆湯」(其中生薑比例相當大)治狐臭,據說大有效驗。只是JT非常不擅長用「防己」這味藥,隨便吃一點點,連吃幾天,就會胃寒到變成又頭痛又反胃的吳茱萸湯證。所以也無法真的向讀者推薦這個方,尚有待高手指點。

◎大棗
除非是特別要入腎,否則用「大棗」就是用「紅棗」,不是黑棗。
大棗肉黃皮紅,又甘潤多汁,補脾而又能兼入心補心,是養營血的好藥。這些功用,不必說經方家,會一點中藥的人大都曉得的。
這個效果,在「桂枝湯」中,即是從脾胃之分(氣分)補入營分,支援桂枝,做為桂枝行營分的後備補給。所以才說桂枝湯中調營衛的主力在「薑、棗」二藥。
而它含有大量的綜合維生素,吃大棗等於吃「克補」、「善存」,對病人也是有用的。
以上是最基本的必要藥性。
而,大棗,另外還有幾個層面的藥性,在桂枝湯中也是有用的,我們再來看一看:
大棗雖然是甜的,但中國人卻說它的皮「微帶辛味」,既有「辛味」,便是略有「金」氣,而這「金氣」是哪裡來的呢?
棗木是一種有刺的樹。中國人對於有刺的樹通寫作「朿」,長得直而高的就寫做「棗」,長得低矮而橫向蔓延的就寫做「棘」。
因為我們的基本理論是「物心不二」──有那個形體,就有那個能量──所以,有刺的植物,它的靈魂一定含有某種「鋒銳之氣」,它的磁場才會在這物質世界中「鑄造」出那樣的形體。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皂角刺」了,又尖又直,簡直不像是樹木,而像是鐵工廠做出的釘子。而這味藥當然也是「潰腫攻堅」的要藥了。據李時珍《綱目》所載,皂角樹要結皂莢的時候,最好在樹身鑿個洞埋一些鐵粉進去,該它吸「鐵精之氣」,皂莢才會結得好。而如果在製這味藥時,用了鐵鍋煮藥或用鐵鍘刀碾藥,那些鐵器都會很快就壞掉,因為令「鐵之所以為鐵」的「鐵精之氣」會被這種藥吸走。──以上是在岔題說皂角樹,不是棗樹。
而棗樹呢,這方面和皂角樹就有一點一樣也有一點不一樣。棗樹雖然有刺,但不太尖,可是,它的木紋卻是非常細緻,可以做高級傢俱的。棗樹在開花結果之前,中國人發現,要拿刀斧在樹皮上乒乒乓乓亂劈亂砍一通,結出的棗子才會肥潤甘美。
也就是說,棗樹的生態,和鋒銳殺伐之氣有關,可是鋒銳殺伐之氣卻不是它的終極,而只是一個過渡期,到最後,它會吸納那些鋒銳殺伐之氣,而把它化成極精緻柔和的補養營血之力。
所以,中國人用棗子來「安神」,道理就在這裡。《神農本草經》說它「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主大驚/和百藥」等等的藥性,和其他補藥就有了一些些的不同;而它「和百藥」的效果,也就不同於甘草的「解百藥毒」。
最近,想到大棗的藥性,就會忍不住聯想到倪海廈先生的「用重搖滾來平定心情」其事。外剛內和之人,舉措或同於此類歟?
所以,在諸藥藥性各異,而藥性和邪氣相刃相鬥的當下,有「大棗」這味藥在其中「化殺伐之氣為補養之力」,豈不妙哉?對病人是很體貼、很有愛心的。
這一類「轉化」的藥性,在時方中還有一味不怎麼重要的藥味「楮實」可以一提。楮實在「還少丹」中可算是以此類藥性做反佐之藥。楮實子、楮樹,台灣多得很,古時候的中國人,在種楮樹之前,會先播麻的種子,等麻長高了,再一把火燒掉,這樣子,緊接在後的楮樹才會長得好,不然會又乾瘦又易夭死。可是呢,長大的楮樹,卻是一種樹汁多得不得了的樹,割了一碗還有一碗……也就是說,楮實具有一種「轉火氣為水潤之氣」的功用,在還少丹這種大劑補陽補火藥群中,反佐此一味藥做調節,亦是一種制方的巧思。
大棗本身,還有另一種物性,就是「榨不出汁」。你看美國加州蜜棗之類的東西就曉得,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團,弄弄就變「棗泥」,不是果汁。而在桂枝湯的結構中,桂枝會助膀胱氣化,生薑逐水氣,芍藥通陰以利尿,保溼的甘草只有二兩,再多會拖住藥性……從某個角度而言,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有了「最榨不出汁」的水果大棗坐鎮,脾胃區塊的水分就穩住了,營養也比較不會流失。黃耆建中湯「腹滿者去大棗」亦同此理。這是大棗的另一層物性。
而大棗這種「固脾胃區塊之水」的效果,在「奔豚病」的證治中也可見一斑,前面說「桂枝」時也提到,桂枝加量可以反向下壓,所以用「桂枝加桂湯」;除了桂枝加桂湯有大棗之外,奔豚才剛要發,尚在「臍下」時,對證的「苓桂甘棗」湯,亦是桂枝加到四兩把方向轉下,而大棗加至十五枚,把脾胃區塊的水固定住,不要讓腎區塊搶去用來作亂。至於已經取道肝膽區塊攻上來的「奔豚湯」證,水已經被搶走了,用大棗也是亡羊補牢了,沒效了。於是就不用大棗,而用較多的生葛根(桂林本用葛根四兩,《金匱》用生葛五兩)去把水搶回來(葛根的藥性,容本文下篇再述)。
而「入營」的藥性,本來就是基本,前面「生薑」部分也已說了。那你說,大棗的藥性這麼溫和,是不是不加也可以呢?感冒藥還是感冒藥嘛?這,民國初年陸淵雷的學生宋道援,在對證的前提下用大青龍湯而不加薑棗,兩服下去,病人就死了。可見它並非可有可無之物。

◎甘草
甘草「生用瀉火,炙用補中」,這個,看《本草備要》就有了。大家都曉得,用甘草瀉火,和用苦寒藥瀉火是不一樣的。甘草、黃耆、人參同用,那是「甘溫除大熱」,元氣夠,抵抗力好,自然就不會「發炎」也就是「上火」。而單一味生甘草的瀉火,與其說它是「瀉」,不如說它是「緩」。就好像西藥中的類固醇那樣,一投下去,細菌也變慢動作,身體的反應也變慢動作,大家都慢了,氣氛就沒那麼火爆了。它消炎的作用雖很好,但副作用卻也和類固醇差不多,大量久服也會變月亮臉。
至於它「解諸毒」的效果,也可以說一部分包含在「緩」的效果之中。另外就中醫的思考,則與它的「甘」味有些關係。像日本人古時候,如果中了河豚毒,就要把人頭以下埋進土裡過一宿,說這種「土氣」可以解毒。而地球這一大塊「土」,的確,很多毒素埋進地下之後,過很多年,也就分解掉了。這是土的性質。而甘草是諸藥中之至甜者,所以也具有這種「土性」。
各種力道猛烈的藥,不論寒熱,加了甘草(生炙皆有此效),它們的力量就會變溫和一些,這是甘草的「緩」性調和於其中故。
而甘草又叫做「國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過兩三代君主的老臣。這種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總是在排解紛爭。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會像個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協調人,讓桂枝做桂枝該做的事,芍藥做芍藥該做的事……各盡其分而不相爭。這個藥性,相信大家也都曉得。
用炙甘草這味藥,當然,也可以說是同時有用到它緩諸藥、調和諸藥、補中焦脾土元氣……這好幾個層面的藥性。不過,其實,在不同方劑不同的甘草用量中,可以看出該方所「取用」的不同層面。
傷寒方中,甘草有用四兩的(甘草乾薑、芍藥甘草、甘草瀉心、炙甘草湯等),有用三兩的(理中、小柴胡湯、柴芍草枳湯〔四逆散〕),有用二兩的(桂枝湯系、四逆湯、白虎湯、桔梗湯等),有用一兩的(麻黃湯、調胃承氣湯等)。
最簡單可以看出來的是:如果只是要它「緩諸藥」的藥性,那放一兩就可以了。
而如果主力是要用它補中焦,通常是三兩起跳(當然還是有例外,如〈厥陰〉黃連茯苓湯,人虛者加甘草二兩)。
於是,許多方劑中的「二兩」就變得有些不可解了。是「要補又不能太補,要緩又不可太緩」的意思嗎?當然這麼想也是可以的。
但,在不少「二兩炙甘草」的方劑中,更可以從中揣摩出甘草除了前述藥性之外的另一種特殊藥性──「定方位」。
什麼是「定方位」呢?
就是,有了這二兩甘草的「土」氣,其他的藥物,就會以此為座標軸,而分得清「上下」的方向,藥性輕於甘草的就向上,藥性重於甘草的就向下,整個方的作用點,會變成「先以脾胃為集合點,再各自出發去做各自的事」。
也就是說,二兩及二兩以上的甘草,使用的時機,多半是「能抓得準病邪的位置」的情況。如果某種病、證,是病位「不確定」或「不存在」時,甘草就有去除的可能。
病位「不存在」的代表,是白通湯和烏梅丸。之所以不存在,是因為「陰陽離決」(參考《整合中醫學年刊》第五期),寒處大寒,熱處大熱,彼此各據一方不相接觸,這種時候,剛好位在中間的甘草,踩在沒人相鬥的空洞區塊中,則無所用武之地。
病位「不確定」者,簡單來說,即是「有病則病受之」之方,讓藥自己去找病,不先給多餘的方向提示,免得反而走錯路。
因為沒有甘草的方子太多了,在此無法一一列舉,只隨手捻幾個例子來看看:麻黃湯只有一兩甘草,所以,藥的作用方向不確定,你要用來開肺也行,要用來宣腎治感冒併發急性腎炎、蛋白尿也行(皮沙士教的劉渡舟用法);真武湯無甘草,其中藥味可以自由排列組合,變成了「治病種類最多」的奇妙方劑(詳細於本文下篇〈五臟調律〉再述);治血痺的黃耆五物湯,它痺不一定是痺手還是痺腳,去甘草除了之前所述解除對桂枝的束縛之外,同時也解除了對特定作用點的限制;薏苡附子散,胸中濕寒之氣壓住心臟乃至悶痛,散劑的意義乃是要它一入喉就藥力炸開,不得以脾胃做起點,故不用甘草;麻黃附子細辛湯以腎區塊做起點,不用甘草(尚未入裡時,則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受驚留下的傷痕「驚痰」可能在任何地方,故柴胡龍牡湯不定方位,讓它自己去找病……。
當然,因不欲其藥性過緩而不用甘草的方,當然更是多了,只是這種的讀者一看就會明白,故從略不提。
※           ※           ※
其實,桂枝湯本身並不是發汗藥。桂枝湯服下後,除了啜粥充穀氣以助汗之外,還要蓋點東西,把汗微微逼出來,這樣,經過前述五味藥的力量,就可以以那幾滴汗做媒介,而把風邪驅出體外。如此,就功德完滿了。
這,與其說是「藥效」,讀者會不會覺得,感覺起來,也很像是一種「內功」呀?
桂枝、芍藥畫出了一個動脈出、靜脈回的大圈圈,大圈圈中又包含了薑棗入營出衛的小圈圈,再加上甘草為這兩個圈圈定出一條地平線……嗯!果真很像是一個古寫的「旦」字哩!難怪《湯液經法》桂枝湯的原名就叫做「小陽旦湯」!(這是JT的個人自由聯想啦……)
像張元素治外感的九味羗活湯,或更早宋朝嚴用和《和劑局方》治傷風諸經頭痛的川芎茶調散,所顯現的是另一種思考。羗活湯或茶調散,用的都是入諸經的驅風藥,是「用藥歸經」理論的一種實踐,這是時方派用藥的主導性思考之一。
然而,桂枝湯,則是「辨證」必仔細推敲出病在哪一經,用藥卻不必隨經,從營衛之氣的這一頭「脾胃」把藥力從營分送進去,再由營入衛,解掉衛分的風邪,同時也就治好了衛氣的另一頭「太陽經」中的病毒(嚴格來說,好像是營血出於脾,而衛氣出於太陽經?)。與曹穎甫齊名的傷寒家陳伯壇,於其《讀過傷寒論》中言桂枝湯乃「從太陰底面以開太陽」,庶幾得之,真乃卓見。
那麼,你說,桂枝湯,到底入不入「太陽經」呢?有過兩次,JT腳的小趾發痛風,想想小趾在太陽經上,就吃了點桂枝加桂湯,兩次都是幾秒鐘就好了。我想,果然是可以循此路而調理太陽經的吧。
和讀者一帖桂枝湯就講這麼許久,也真是辛苦讀者了,不過,是否,再回頭看看前前段《醫宗金鑑》、《醫方集解》對桂枝湯中諸藥的認識,就會發現,經方派和時方派眼中的每一味藥,真的頗有不同之處?
(下篇待續)

羌活勝濕湯(濕氣在表,局方)

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病,微熱昏倦
濕氣在表,外傷於濕也,濕之為邪,著而不移,著於太陽則頭項腰脊痛,著於太陰則肩背痛,著於陰陽之經則一身盡痛,惟著故痛且重也。濕郁則為熱,然乃陰邪,故但微熱而昏倦也。肩背手太陰肺之分野。李東垣曰:「頭痛脊強,乃太陽之經氣不行也,此湯主之。」昂按:此湯雖名勝濕,實傷風頭痛通用之方。

羌活、獨活(一錢)、川芎、藁本、防風、甘草(炙五分)、蔓荊子(三分)。
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濕也,加酒洗防己附子。

此足太陽藥也。
經曰:風能勝濕(如物之濕,風吹則乾)。
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
濕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
藁本治太陽寒濕。荊防善散太陽風濕。二活祛風勝濕,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陰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也。

若水濕在裡,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
喻嘉言曰:「經曰:濕上甚為熱,表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吳鶴臬曰:「脾弱濕傷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濕盛濡泄者,五苓六一之類主之。水腫發黃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今濕流關節,非前藥所宜矣。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能到也。三因用此湯加柴胡五分,治臥而多驚悸多魘泄者,邪在少陽厥陰也。如淋加澤瀉五分。經曰:『肝腎之病同一治。』此下焦風寒三經合病,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本方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 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本方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 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曲、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亦名 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虛瀉痢。

編按:此證與傷寒麻黃湯證及大青痛證相似,但不頭項強痛,且舌苔厚膩,慎辨之。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

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生薑之辛以潤之,甘草大棗之甘以補之,芍藥之酸以收之,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

栝蔞桂枝湯(金匱)

桂枝湯加栝蔞根,名栝蔞桂枝湯(金匱),治太陽證備,身強几几,脈反沉遲,此為痙。
(龐安時曰:「括蔞根不主項強几几,其意以肺熱不令移於腎也。加於桂枝湯中則可,以徹熱榮筋和營衛矣。」几字無?,音殊,羽短難飛之狀。)

桂枝五物湯(金匱)

桂枝湯除甘草,加黃耆三兩,名桂枝五物湯(金匱),治血痺(身體不仁,如風痺狀)。

小建中湯(仲景)

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仲景)。再加黃耆,名黃耆建中湯(金匱並見寒門)。除飴糖,名桂枝加黃耆湯。(金匱。昂按:小建中以飴糖為君,除飴糖即不名建中矣,今人用建中者,絕不用飴糖,何歟?)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痛身重,腰上有汗,腰下無汗,小便不利。
此陽通而陰不通,上下痞隔,故用黃耆以固陽,桂枝以通陰。陰陽痛,營衛和,則正汗出,小便利,而諸證悉退矣。

小建中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千金),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寒傷血分)。若崩傷不止,加地黃、阿膠。

桂枝二越婢一湯(仲景)

桂枝湯二分合越婢一分,名桂枝二越婢一湯(仲景),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喻嘉言曰:「此風多寒少之證,無陽二字,仲景言之不一,後人置為闕疑,不知乃亡津液之通稱也,故以發汗為戒。然非汗風寒終不解,故服桂枝之二以治風,越婢之一以治寒,方為合法。」方中行曰:「此即桂枝麻黃之合劑,乃大青龍以芍藥易杏仁之變制耳。」

桂枝二麻黃一湯(仲景)

桂枝湯二分合麻黃湯一分,名桂枝二麻黃一湯(仲景),治太陽病已大汗,形如瘧,日再發(再發者為輕)。

麻桂各半湯(仲景)

桂枝湯合麻黃湯,名桂麻各半湯(仲景),治太陽證如瘧狀,熱多寒少(寒多為病進,熱多為病退,陽勝陰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仲景)

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加茯苓,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甘瀾水煎(仲景),治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
汗後臍下悸者,心虛而腎氣發動也。腎積名奔豚,腎氣逆欲上淩心故用茯苓伐腎邪,桂枝治奔豚,甘草大棗助脾而平腎,益土以制水。甘瀾水者,用瓢揚萬偏,水性鹹而重揚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腎氣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仲景)

桂枝湯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仲景),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表未解也。
(桂枝湯以解表,杏朴以下逆氣)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
表證未退,復增滿痛,便秘邪已內陷,故去桂枝表藥不用,而用芍藥、甘草以除痛,生薑以散滿祛寒,白朮、茯苓以生津導水,合薑棗以和胃安內,即所以攘外也。

桂枝加芍藥湯(仲景)

桂枝湯甘草一半,加芍藥一倍,名桂枝加芍藥湯(仲景),治太陽誤下,腹痛屬太陰證。
表證未罷而誤下,表邪乘虛而入裡,當作結胸,則仍屬太陽經。今不胸滿而腹滿,是邪已入太陰經。然但腹滿時痛,尚非大實之痛,故但用桂枝以安太陽,倍芍藥以和太陰。

編按:芍藥(六兩)、桂枝、生薑(三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

桂枝新加湯(仲景)

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名桂枝新加湯(仲景),治傷寒汗後身痛,脈來沉遲。
沉遲,汗後血虛也,正氣虛矣,外邪豈能出乎?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人參斂陰以益營血。

桂枝附子湯(仲景)

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湯(仲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八九日再經之時,邪多在裡,而復身體痛煩者,風濕相搏也。煩,風也;痛,濕也;不嘔不吐,裡無邪也,故知為風濕相搏。脈浮,風也;澀,濕也;浮而澀,知寒濕但在經,與桂枝湯以解表風,加附子以散寒濕。

桂枝加附子湯(仲景)

桂枝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仲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
汗多亡傷,無以衛外,故惡風汗多,則便自少,兼膀胱無陽,不能化氣,故便難。汗多則無液以養筋,兼有風入而增其勁,故四肢微急,與桂枝湯以和營衛,加附子以助元陽。

桂枝甘草湯(仲景)

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名桂枝甘草湯(仲景),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汗多則亡陽而耗血,故心虛悸而又手自冒也。桂枝益氣固表,甘草補中助陽。

疏邪實表湯(節庵)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白朮、川芎、羌活、防風、飴糖

桂枝湯加白朮、川芎、羌活、防風、飴糖、名疏邪實表湯(節庵),治同(桂枝湯)。

陶氏制此以白朮為君,以代桂枝湯。喻嘉言曰:「坐令外感內傷,混同論治矣。」昂按:節庵之君白朮,亦倣古潔之黃耆湯,海藏之白朮湯而來。又按:節庵所著傷寒六書,盡易仲景原方,參合後賢治法,以代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等劑,在後人誠為便用。故世之嗜節庵者,勝於仲景。以節庵為捷徑,以仲景為畏途。節庵之書行,而仲景之書晦。如節庵者,可謂潔古海藏輩之功臣,而在長沙實為操莽也。本集採節庵方論頗多,然不能無遺議者,以節庵之功罪,不妨互見於世也。

桂枝湯(風傷衛解肌仲景)

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
關前為陽,衛亦陽,陽以候衛。關後為陰,營亦陰,陰以候營。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營氣弱也。傷於風者,頭先受之,故頭痛。經曰:「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風並於衛,營弱衛強,故發熱自汗也,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自汗則皮腠疏,故惡風復惡寒也。惡寒雖屬表,亦有虛實之分。無汗惡寒為表實,宜發汗。汗出惡寒為表虛,宜解肌。鼻鳴乾嘔者,風壅氣逆,故鼻有音而作嘔也。喻嘉言曰:「風寒並舉,義重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者,所以傷寒亦互云惡風,後人謂傷寒惡寒,傷風惡風誤矣。」
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
脈遲汗多屬陽明證,以微惡寒尚兼太陽,仍當從外解肌,斷其入胃腑之路。

桂枝、芍藥、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後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湯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

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薑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於發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
麻黃湯專於發散,故不用薑棗,而津液得通矣。
龐安時曰:「若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身冷,不惡寒,反惡熱者,慎不可用。又自汗小便數者,不可服。自汗為陽虛,小便數為下焦虛寒,初病表裡俱虛,病不在表,服此重汗,竭其津液,是虛虛。經曰:『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脈緊為傷寒,與之則表益實而汗愈難出矣。」
傷寒例曰:「桂枝下嚥,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周揚俊曰:「風既傷衛,則衛氣疏,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以芍藥護營固裡,則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為裡患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
仲景曰:「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李東垣曰:「仲景治表虛,制此湯用桂枝為君,桂枝辛熱發散,體輕助陽,芍藥、甘草佐之。若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湯,以芍藥為君,芍藥酸寒主收補中,桂枝、甘草佐之。一治表虛,一治裡虛。」又曰:「以桂枝易肉桂,治感寒腹痛之神藥,如中熱腹痛,去桂加黃苓。」
許叔微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獨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昂按:仲景治傷寒,用麻黃桂枝,而全不用羌活防風,是古人亦有所未備也。故潔古制羌活湯、黃耆湯、川芎湯;海藏制神朮散、白朮湯,皆用羌活防風以代之。黃耆、川芎湯,附補門。神朮白朮湯見後。

小柴胡湯(半表半裡仲景)

小柴胡湯(半表半裡仲景)
治傷寒中風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脇痞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
或腹中痛,或脇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聾,脈弦,或汗後餘熱不解。
寒為陰,熱為陽,裡為陰,表為陽。邪客於半表半裡,陰出與陽爭,陰勝則寒;陽入與陰爭,陽勝則熱。陽不足則先寒,陰不足則先熱。又曰:「太陽行身之後,屬膀胱寒水,為表。陽明行身之前,屬胃燥金,為表之裡。邪在於中,近後膀胱水則寒,近前陽明燥則熱也。寒熱有定時者為瘧,無定時者為往來寒熱。以熱在表而淺,邪惡正故畏寒。寒已復熱,此邪未並於表裡,故寒熱微而無定時也。
半表半裡,屬足少陽膽脈,行於兩脇,手少陽三焦之脈絡心包,風邪干之,心氣不得宣暢,故煩滿。或攻胸脇,故又胸脇痛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在裡則煩而悶亂。邪自表而方傳裡,故默默靜也。」
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邪在表則能食,入裡則不能食。」今在表裡之間,是以不欲食,未至於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在裡則煩嘔,表方傳裡,故心煩喜嘔也。裡虛協熱,故或渴或利,或腹中痛,裡有停飲故悸,而小便不利。少陽膽脈絡於耳,故耳聾。膽氣上溢故口苦。膽與肝皆屬木,故脈弦。


及春月時嗽瘧發寒熱。
春月時嗽,少陽當令之時也。

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血室,沖脈也,男女皆有之。
婦人傷寒七八日,邪當傳裡,值經水適來,則邪不入腑,乘虛而入血室。或經水適斷,表邪乘虛亦入血室。熱與血搏結而不行,致有寒熱如瘧,暮則譫語如見鬼狀。在男子則下血譫語,皆為熱入血室。婦人傷寒與男子無異,惟熱入血室、妊娠傷寒為不同也。小柴胡在經主氣,在藏主血,故更能入血室。
經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又曰:「傷寒五六日發熱而嘔,醫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愈。或濕熱在半表半裡而發黃者,仍與小柴胡湯和其表裡,雖雜證不能外也。」


亦治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為陽微結。
仲景曰:「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顯有汗,故知非少陰也。」按:三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
程郊倩曰:「熱,雖結而不甚也,以有微惡寒之半表在。至於脈沉,雖似裡陰,則又有頭汗出之證以別之。凡脈細脈沉脈緊,皆陽熱鬱結之證,無關少陰也。」可見陽氣一結,不但陽證似陰,陽脈亦似陰矣。


柴胡(八兩)、半夏(半升)、人參、甘草、黃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嘔逆加生薑陳皮(生薑散逆,陳皮順氣)。
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以蕩鬱熱)。
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生津)。
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覆取微汗(解肌)。
欬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欬為氣逆肺寒。五味斂肺,乾薑散寒。戴元禮曰:「少陽有嗽無喘,有喘非少陽也。陽明有喘無嗽,有嗽非正陽明也。」)
虛煩加竹葉粳米(竹葉涼心,粳米和胃)。
齒燥無津加石膏(齒燥屬陽明火,石膏清胃止渴)。
痰多加栝蔞貝母(能去熱痰)。
腹痛去黃芩,加芍藥(黃芩寒中芍藥合甘草和裡)。
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大棗甘,令人滿,牡蠣鹹,能軟堅)。
脇下痛,加青皮芍藥(脇為肝膽之部,痛屬肝火,二藥平肝)。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經曰:「太陽證飲水多,心下必悸。」水停心下故悸,水畜不行,故小便不利。黃芩苦,反堅腎,茯苓淡能利水。)
本經頭痛加川芎(入肝活血,散鬱除風)。
發黃加茵陳(利濕)。

此足少陽藥也。

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仲景曰:「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釋曰:「邪在半表半裡,以吐除煩,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以下除滿,下則亡血,血虛者驚。」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汗,汗之則譫語。」釋曰:「汗之亡津液,少陽之邪,因之入胃,故譫語。」

邪入本經,乃由表而將至裡,當徹熱發表,迎而奪之,勿令傳太陰。
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升陽達表為君。
黃芩苦寒,以養陰退熱為臣。
陽不足則陰湊之,故發寒,用黃芩降陰氣,使不陷入陽中,則不寒。陰不足,則陽湊之,故發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陷入陰中,則不熱。又曰:「柴胡、黃芩之苦寒以退熱,半夏、生薑之辛溫以退寒,人參、大棗、甘草之甘溫以助正氣。」

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
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入裡為佐(二藥固太陰,使木邪不致克土,然必虛人方可用參。)
邪在半表半裡,則營衛爭(表屬衛,裡屬營)。故用薑棗之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
李時珍曰:「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胸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昂按:半夏止嘔不欲食,寒熱間作,脾亦有之,不獨少陽也。小柴胡之用半夏,以邪在半表半裡,則陰陽爭,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也。靈樞經用治不眠,亦同此意。而仲景治喉痺咽痛,及大小便秘,皆用半夏,取其辛能潤燥,又能散也。丹溪謂半夏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今又專以半夏為除痰之藥,稍涉燥證,輒不敢用,而半夏之功用不復見知於世矣。徐忠可曰:「小柴胡能引清傳而行陽道,能引胃氣上行春令,能散諸經血凝氣聚,故凡邪在表裡混雜者,俱藉之以提出少陽,俾循經而散。以柴甘生薑為定藥,餘則加減隨證耳。」陶節庵曰:「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于腑,尚為在表,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不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喻嘉言曰:「傷寒分表裡中三治,表裡之邪俱盛,則從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之和法。用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助脾和中,但帶柴胡一味透表,黃芩一味透裡,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 ,一和而表裡之邪盡服。未效者加工治之,不相扞格矣。」又曰:「虛勞發寒熱者,乃衛虛則惡寒,營虛則發熱耳。緩調營衛,俾不亢戰,寒熱自止。若誤用小柴胡,俾汗多而衛傷於外,便溏而營傷於內,虛熱轉加,病益甚矣。」吳綬曰:「小柴胡為半表半裡之劑,太陽經之表熱,陽明經之標熱,皆不能解也。若夫陽氣虛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見危殆。及內有虛寒,大便不實,婦人新產發熱,皆不可用也。」李士材曰:「今人治傷寒,不分陰陽表裡,概用此方去參投之,以為平穩,殺人多矣,不獨峻劑也。」李東垣曰:「若血受病,亦先調氣,謂氣不調則血不行,氣夫血婦也。如婦人經病,先柴胡以行經之表,次四物以行經之裡,亦先氣而後血也。」
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治同。(胡洽云,亦仲景方)
本方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節庵),治同。
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仲景見表裡門)。
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湯(仲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支結者,胸中支撐而結也。喻嘉言曰:「謂結于心之邊旁也,嘔而支結,為將傳裡。發熱惡寒,骨節煩痛,為外證未除,宜和解。」昂按:此兼太陽,故加桂枝。脈經曰:「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宜此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自愈。」
本方除黃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仲景),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
(傷寒八九日,過經然後下之,可謂慎矣。孰知外邪未盡,乘虛入裡。煩滿者,陽熱入胸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煩驚雖系乎心,亦因膽虛,為將軍之官,失榮而多畏也。小便不利,裡虛而津液不行也。譫語,胃熱也。身重不可轉側,陽氣不營於表也。與柴胡湯以除煩滿,加茯苓、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而茯苓、牡蠣,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滿故去甘草。按:傷寒傳足不傳手,其實原無界限,此證邪熱干心,神明內亂,故致煩驚譫語。仲景加入心藥數種,不專以足經之治治之也。)
本方去半夏、人參、薑、棗,加桂枝、乾薑、花粉、牡蠣,名柴胡桂枝乾薑湯(仲景),治傷寒汗下後,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頭汗寒熱而兼滿渴,表裡皆有邪,故除人參、半夏,而加桂枝以解太陽,乾薑以散滿,花粉以生津,牡蠣以軟堅,以此和解,循津液而助陽。
亦治瘧發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喻嘉言曰:「小柴胡本陰陽兩停之方,可從寒熱以為進退。此方加薑桂,則進而從陽。其加芩連,以退而從陰。可以類推。」李挺曰:「傷寒餘熱未盡,重感六淫之氣,變而為瘧,法與雜病不同。寒多熱少,或單寒者,太陽邪變也,柴胡桂枝湯。熱多寒少,或單熱,骨節煩痛者,陽明邪變也,白虎湯加桂。寒熱相等,或先熱者,少陽邪變也,小柴胡湯。渴者去半夏,加花粉、知母。寒熱大作,戰慄汗出不散者,太陽陽明合病也,桂枝石膏湯。服此後瘧愈甚者,三陽合病也,恐傳入陰經,急用桂枝黃芩湯。如傳入陰經,從卯至午,發而嘔吐,大便閉者,大柴胡湯下之。從午至酉,發而腹滿便閉者,大承氣湯下之。從酉至寅,發而欲狂善忘便黑者,桃仁承氣湯微利之。不敢下者,梔子升麻湯。若挾痰食瘴氣,治法與雜病略同。」附桂枝石膏湯:桂枝一錢,黃芩二錢,石膏、知母各三錢。桂枝黃芩湯,即小柴胡加石膏二錢,知母二錢,桂枝五分。李梃曰:「二方以桂枝治太陽,白虎治陽明,柴胡治少陽,意甚明顯。挾痰合二陳,食積合平胃,溺澀合五苓,便閉合大柴胡,無汗加葛根蒼朮,有汗加黃耆、白朮,夜發加白芍、桃仁,日久加常山、檳榔吐之,治瘧之法盡矣。」
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金匱),治往來寒熱而渴,及勞瘧。
花粉潤燥生津。太陽小便不利而渴,宜五苓。陽明大便不利而渴,宜調胃承氣。大柴胡已利而渴,宜白虎。少陽寒熱往來而渴,宜此湯。遇勞即發名勞瘧。
本方去柴胡、黃芩,加厚朴,名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仲景),治發汗後腹脹滿者。
凡吐下後脹滿者,乃當汗不汗,誤與吐下表邪乘虛入裡,邪氣盛則實之證也。汗後表已解而脹滿者,知非裡實,緣脾胃氣虛,陰氣內壅而為脹也。法當補虛散滯。
本方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子和),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表為肌熱,裡為蒸熱,壅為積熱。)
亦治瘧疾(喻嘉言曰:子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
本方加羌活、防風,名柴胡羌活湯,治瘟疫少陽證。
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
本方加青黛、薑汁糊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又熱嗽。
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
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水陸二仙丹(滑濁)

治遺精白濁。
精與濁所出之竅不同,便濁即是膏淋,肝膽之火也,精濁乃精氣滑出,不便亦然,此腎水不足,淫火薰蒸,故精離其位也。

金櫻膏(取半黃者熬膏一斤,熟則全甘而失澀味)、芡實(一斤蒸熟為粉)、和丸,鹽酒下。

此足少陰藥也。

金櫻、芡實,甘能益精,潤能滋陰,澀能止脫。

一生於水,一生於山,故名水陸二仙丹。

治濁固本丸(赤白濁)

治胃中濕熱,滲入膀胱,下濁不止。
淋病在溺竅,屬肝膽部,濁病在精竅,屬腎膀胱部,或由濕熱,或由虛寒,大抵熱者多而寒者少,赤屬血,白屬氣,或由敗精瘀血壅塞竅道,痛澀異常,非是熱淋,不可用淋藥治。

蓮須、黃連(炒二兩)、黃蘗、益智仁、砂仁、半夏(薑製)、茯苓(一兩)、豬苓(二兩)、甘草(炙三兩)

此足少陰太陽太陰藥也。

精濁多由濕熱與痰,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所以清熱。二苓所以利濕。半夏所以除痰。
濕熱多由於郁滯,砂仁、益智辛溫利氣,又能固腎強脾,既以散留滯之氣,且少濟連蘗之寒。甘草利中而補土。
惟蓮須之澀,則所以固其脫也。
朱丹溪曰:巢氏原候論曰:「白濁者由傷腎,腎氣虛冷故也。」歷代宗其說,不惟白濁之理不明,所治之法亦誤。不思內經本無白濁之名,惟言:「少陰在泉客勝,溲便變。少陽在泉客勝,則溲白。」又言:「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白淫,與脾移熱於腎出白,二者皆隨溲而下。」夫非白濁之源乎?原病式因舉內經謂:「諸病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言:「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清潔」,可謂發聖人之旨,以正千載之誤矣。予嘗聞先生論赤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即靈樞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是也。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與夫其他邪熱傷者,固在瀉熱補虛。
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則不宜過用寒涼之劑,必以反佐治之,在權衡輕重已矣。
葉氏曰:遺滑多作腎虛,補澀之而罔效。不知此因脾胃濕熱所乘,飲酒濃味痰火之人,多有此疾。腎雖藏精,其精本於脾胃,飲食生化而輸於腎,若脾胃受傷,濕熱內郁,使中氣淆而不清,則所輸皆濁氣,邪火擾動,水不得而安靜,故令遺滑也。

太陽病欲解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巳、午為陽中之陽,故太陽主之,至未上者,陽過其度也。人身陰陽,上合於天,天氣至太陽之時,人身太陽之病得藉其主氣而解,此天人感應之理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諸經皆有煩,而太陽更甚,故有發煩、反煩、更煩、復煩、內煩等症。蓋煩為陽邪內擾,汗為陽氣外發,浮為陽盛之脈,脈浮則陽自內發,故可必其先煩,見其煩必當待其有汗,勿遽妄投湯劑也。汗出則陽勝,而寒邪自解矣。若煩而不得汗,或汗而不解,則審脈定症,麻黃、桂枝、青龍,隨所施而恰當矣。

太陽濕痺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痺。
上條不惡寒,是太陽變症;此條脈沉細,是太陽變脈。渴是少陰症,沉細是少陰脈,太陽、少陰為表裡,故脈症相似也。然濕自內發,與外感不同。濕傷於下,與傷上者不同。故同為太陽受病,而脈症與總綱異耳。濕流骨節,故疼痛;太陽之氣不宣,故煩;濕氣痺閉而不行,故脈應其象而沉細。太陽之脈,從風則緩,從寒則緊,從濕則細,傷上則浮,傷下則沉。當因症而合脈,勿據脈而斷症。如病發熱、頭疼,脈當浮反沉,是表症得裡脈,故謂之反。如發汗多,因致痙而沉、細,與夏月中暑而弦、細、芤、遲,皆因症而然,不得概謂之反。

太陽溫病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症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於冬。人之溫病,不必因於傷寒。且四時俱能病溫,不必於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熏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太陽傷寒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故有即發熱者,或有至二日發者。蓋寒邪凝斂,熱不遽發,非若風邪易於發熱耳。然即發熱之遲速,則其人所稟陽氣之多寡,所傷寒邪之淺深,因可知矣。然雖有已發、未發之不齊,而惡寒、體痛、嘔逆之症,陰陽俱緊之脈先見,即可斷為太陽之傷寒,而非中風矣。惡寒本太陽本症,而此復言者,別於中風之惡寒也。中風因見風而兼惡寒,傷寒則無風而更惡寒矣。寒邪外束,故體痛,寒邪內侵,故嘔逆。寒則令脈緊,陰陽指浮沉而言,不專指尺寸也。然天寒不甚,而傷之輕者,亦有身不疼、脈浮緩者矣。

太陽中風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風為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中風,惡風,類相感也。風性散漫,脈應其象,故浮而緩。若太陽初受病,便見如此脈症,即可定其名為中風而非傷寒矣。如寒風太厲,中之重者,或汗不出而脈反緊,其內症必煩躁,與下傷寒之嘔逆有別。

6.1 太陽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仲景作論大法,六經各立病機一條,提揭一經綱領,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症而表章之。六經雖各有表症,惟太陽主表,故表症、表脈,獨太陽得其全。如脈浮為在表,太陽像三陽,其脈氣浮而有力,與陽明之兼長大,少陽兼弦細,三陰之微浮者不侔矣。頭項主一身之表,太陽經絡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與陽明頭額痛、少陽頭角痛者少間矣。惡寒為病在表,六經雖各惡寒,而太陽應寒水之化,故惡寒特甚,與陽明二日自止、少陽往來寒熱、三陰之內惡寒者,懸殊矣。後凡言太陽病者,必據此條脈症。如脈反沉,頭不痛,項不強,不惡寒,是太陽之變局矣。
仲景立六經總綱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症、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看諸總綱,各立門戶,其意可知。

桂枝薑附湯

寒濕傷陽,形寒脈緩,舌淡,或白滑不渴,經絡拘束,桂枝薑附湯主之。
載寒濕,所以互證濕溫也。
按寒濕傷表陽中經絡之證,《金匱》論之甚詳,茲不備錄。獨采葉案一條,以見濕寒、濕溫不可混也。
形寒脈緩,舌白不渴,而經絡拘束,全系寒證,故以薑附溫中,白朮燥溫,桂枝通行表陽也。


桂枝薑附湯(苦辛熱法)
桂枝(六錢) 乾薑(三錢) 白朮(生,三錢) 熟附子(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一物瓜蒂湯方

《金匱》謂太陽中暍,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此熱少濕多,陽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濕俱解,而清陽復辟矣。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搗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
虛者加參蘆三錢。

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

太陰濕溫喘促者,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匱》謂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陰濕蒸為痰,喘息不寧,故以葦莖湯輕宣肺氣,加杏仁、滑石利竅而逐熱飲。
若寒飲喘咳者,治屬飲家,不在此例。


千金葦莖湯加滑石杏仁湯(辛淡法)
葦莖(五錢) 薏苡仁(五錢) 桃仁(二錢) 冬瓜仁(二錢) 滑石(三錢) 杏仁(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宣痺湯

太陰濕溫,氣分痺郁而噦者(俗名為呃),宣痺湯主之。
上焦清陽膹郁,亦能致噦,治法故以輕宣肺痺為主。

宣痺湯(苦辛通法)
枇杷葉(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射乾(一錢) 白通草(一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銀翹馬勃散方

濕溫,喉阻咽痛,銀翹馬勃散主之。
肺主氣,濕溫者,肺氣不化,郁極而一陰一陽(謂心與膽也)之火俱結也。
蓋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挾心火來刑肺金。
喉即肺系,其閉在氣分者即阻,閉在血分者即痛也,故以輕藥開之。


銀翹馬勃散方(辛涼微苦法)
連翹(一兩) 牛蒡子(六錢) 銀花(五錢) 射乾(三錢) 馬勃(二錢)
上杵為散,服如銀翹散法。
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錢,桔梗五錢,葦根五錢。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

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寶丹,或紫雪丹亦可。
濕溫著于經絡,多身痛身熱之候,醫者誤以為傷寒而汗之,遂成是證。仲景謂濕家忌發汗,發汗則病痙。
濕熱相搏,循經入絡,故以清宮湯清包中之熱邪,加銀花、赤豆以清濕中之熱,而又能直入手厥陰也。
至寶丹去穢濁復神明,若無至寶,即以紫雪代之。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錢) 連翹心(三錢) 元參心(二錢) 竹葉心(二錢) 銀花(二錢) 赤小豆皮(三錢)

三仁湯方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
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有似傷寒。脈弦濡,則非傷寒矣。
舌白不渴,面色淡黃,則非傷暑之偏于火者矣。
胸悶不飢,濕閉清陽道路也。
午后身熱,狀若陰虛者,濕為陰邪,陰邪自旺于陰分,故與陰虛同一午后身熱也。
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溫熱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
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
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如而不可解之勢。
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濕氣彌漫,本無形質,以重濁滋味之藥治之,愈治愈壞。
伏暑濕溫,吾鄉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書》法治之,不知從何處學來,醫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誣乎?
再按︰濕溫較諸溫,病勢雖緩而實重,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中焦病最多,詳見中焦篇,以濕為陰邪故也,當于中焦求之。


三仁湯方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濃朴(二錢) 生薏仁(六錢) 半夏(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赤石脂禹餘糧湯(止利,仲景)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中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下焦主分別清濁)。
復利不止者,利其小便(大小水所以實大腸也)。

赤石脂、禹餘糧等分杵碎煎。

此手陽明藥也。

澀可去脫,重可達下。石脂、餘糧之澀以止脫,重以固下,甘以益氣。(李先知曰:下焦有病患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理中湯(溫中仲景)

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
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蚘,及感寒霍亂。
太陰,脾經也,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為太陰病。自利渴者為熱,不渴者為寒,喜嘔腹痛便溏,皆虛寒所致。寒徹於外,則手足厥冷拘急。寒凝於中,則結胸泄瀉吐蚘。霍亂者,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證。若陰寒所致者,宜此湯。
三陽傳陰經而下利者為協熱利,陰寒直中陰經而下利者為寒利。外邪傳裡而腹痛者,其痛不常;陰寒在內而腹痛者,痛無休止,時欲作利。大腹屬太陰,少腹屬少陰,臍下屬厥陰,亦有挾食積與痰火者。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冷,其大較也。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白朮(東壁土炒二兩)、人參、乾薑(炮)、甘草(炙一兩)、每服四錢。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不痛利多者,倍白朮。
渴者倍白朮(白朮益氣燥濕,故能生津)。
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此兼少陰證)。
腹滿去甘草(甘令人滿)。
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白朮甘壅,薑夏散逆)。
臍下動氣,去朮加桂(白朮補氣,桂泄奔豚)。
悸加茯苓(飲停則悸,茯苓利水寧心)。
陰黃加茵陳。
寒結胸加枳實。

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仲景曰:大病愈後喜唾,久不了,胃中有寒,宜理中丸溫之)。

此足太陰藥也。

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
白朮健脾燥濕,故以為臣。
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
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
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王海藏曰: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經又曰:傷寒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主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進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請以冰煎此藥,是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本方三兩,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亦可作丸,即四逆東加參朮)。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漸傷曰傷,卒中曰中,有中臟中腑中經絡皮肉筋脈之殊,治之當分微甚。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甚者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薑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

本方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崔行功)。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崔曰: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摶結於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用之如神,渴者加花粉,自汗者加牡蠣。

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蚘丸(陶仲文),治胃寒吐蚘。(蚘得甘則動,故去甘草,得酸則止,得辛則伏,故加椒梅。)

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參湯(仲景),治太陽表證不除,而數下之,協熱而利,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
欲解表裡之邪,全藉中氣為散佈,故用理中以和裡,而加桂枝以解表。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

本方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濕。(若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本方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者,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

本方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朴、川芎入薑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郁結,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

本方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海藏亦出理中例法)。

本方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治前證腹滿痞悶,兼食積者。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吐或瀉(土為萬物之母,脾土受傷,則失其健運之職,故飲食不消;兼寒則嘔吐,兼濕則濡泄也。飲食既少,眾臟無以稟氣,則虛羸日甚,諸疾叢生矣。)

人參、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山藥(炒)、扁豆(炒)、薏仁(炒) 蓮肉(炒去心)、陳皮、砂仁、桔梗,為末,每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
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而已。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薏仁、扁豆、蓮肉,皆補脾之藥也。
然茯苓、山藥、薏仁,理脾而兼能滲濕。
砂仁、陳皮調氣行滯之品也,然合參朮苓草,暖胃而又能補中(陳皮、砂仁,入補藥則補)。
桔梗苦甘入肺,能載諸藥上浮,又能通天氣於地道(肺和則天氣下降),使氣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藥之上僭也。

六味地黃丸

(錢氏仲陽因仲景八味丸減去桂附,以治小兒,以小兒純陽,故減附桂,今用通治大小證)

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仲景曰︰氣虛有痰,宜腎氣丸補而逐之。丹溪曰︰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發熱咳嗽(腎虛則移熱於肺而咳嗽。按之至骨,其熱烙手,骨困不任,為腎熱。)
頭暈目眩(《直指方》云︰淫欲過度,腎氣不能歸元,此氣虛頭暈也;吐衄崩漏,脾不攝血,致血妄行,此血虛頭暈也,)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證諸證皆由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詳注分見各門)。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兩) 山茱肉(酒潤) 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三兩)。蜜丸。空心鹽湯下,冬酒下。

錢氏加減法,血虛陰衰,熟地為君,
精滑頭昏,山茱為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
小便淋瀝,澤瀉為君,
心虛火盛及有瘀血,丹皮為君,
脾胃虛弱,皮膚乾澀,山藥為君,
言為君者,其分用八兩,地黃只用臣分兩。

此足少陰厥陰藥也。

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
山茱溫肝逐風,澀精秘氣。
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
李時珍曰,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世人專以黃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丹者南方火色,牡而非牝[ㄆㄧㄣˋ],屬陽故能入腎,瀉陰火,退無汗之骨蒸。
山藥清虛熱於肺脾,補脾固腎。(能澀精。)
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
澤瀉瀉膀胱水邪,而聰耳明目。(解見後注。)
六經備治,而功專腎肝,寒燥不偏,而補兼氣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殫述也。
或謂腎氣丸為補水之劑,以熟地大補精血故也,不知精血足則真陽自生,況山藥茱萸,皆能澀精固氣,氣者火也,水中之火,乃為真陽,此劑水火兼補,不寒不燥,至平淡,至神奇也,或曰腎氣丸實補肝藥也,腎為肝母,子虛則補母之義,古云,肝腎之病,同一治也。
昂按:腎氣丸熟地溫而丹皮涼,山藥澀而茯苓滲,山茱收而澤瀉瀉。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減,不過一二味,極三四味而止。今人多揀本草補藥,任意加入,有補無瀉,且客倍於主,責成不專,而六味之功反退處於虛位,失制方之本旨矣,此後世庸師之誤也。
李士材曰,用此方者,有四失:地黃非懷慶則力薄;蒸曬非九次則不熟;或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或惡澤瀉之瀉而減之,則使力薄。故歸咎於藥之無功,毋乃愚乎!
按:澤瀉,本經云聰耳明目,為其能滲下焦之濕熱也,濕熱既除,則清氣上行,故能養五臟,起陰氣,補虛損,止頭旋,有聰耳明目之功。是以古方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蓋服之太多,則腎水過利而目昏,若古方配合,多寡適宜,未易增減也。


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黃湯,治同。
趙養葵作醫貫,專用此湯大劑治病,且云:即以傷寒口渴言之,邪熱入於胃府,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乾,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者,但云:欲飲水者不可不與,不可多與,別無治法。縱有治者,徒知以芩、連、梔、蘗、麥冬、五味、花粉,甚則石膏、知母,此皆有形之水,以沃無形之火,安能滋腎肝之真陰乎,若以六味地黃大劑服之,其渴立愈,何至傳至少陰而成燥實堅之證乎?
昂按:以地黃湯治傷寒,亦趙氏之創見也。


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兩,名桂附八味丸。(崔氏)治相火不足,虛羸少氣,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尺脈弱者宜之。
李士材曰,腎有兩枚,皆屬於水,初無水火之別,仙經曰,兩腎一般無二樣,中間一點是陽精,兩腎中間,穴名命門,相火所居也,一陽生於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而位於北也。李時珍曰,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其體非脂非肉,自膜裹之,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系著於脊,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腦,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內經所謂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以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
昂按,男女媾精,皆稟此命火以結胎。人之窮通壽夭,皆根於此,乃先天無形之火,所以主云為而應萬事,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無此真陽之火,則神機滅息,生氣消亡矣。惟附子肉桂,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故加入六味丸中,為補火之劑,有腎虛火不歸經,大熱煩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煙火,足心如烙,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或問燥熱如此,復投桂附,不以火濟火乎?曰,心包相火附於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無所附,故厥而上炎,且火從腎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與火同氣而味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下降矣。然則桂附者,固治相火之正藥歟!八味丸用澤瀉,寇宗奭謂其接引桂附,歸就腎經。李時珍曰,非接引也,茯苓、澤瀉,皆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闔一闢,此乃玄妙,後世不知此理,尊一於補,必致偏勝之害矣。漢武帝病消渴,曾服此丸。
喻嘉言曰,下消之證,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故用此以折其水,使不順趨,夫腎水下趨則消,腎水不上騰則渴,舍此安從治哉?金匱又用此方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又治婦人轉胞,小便不通,更其名為腎氣丸,蓋取收攝腎氣歸元之義。


本方加黃蘗、知母各二兩,名知蘗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尺脈旺者宜之。
此以補天一所生之水也,朱丹溪曰,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也,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從其類而伏之,惟黃蘗之屬可以降之。按:知蘗八味丸與桂附八味丸,寒熱相反,而服之者皆能有功,緣人之氣稟不同,故補陰補陽,各有攸當,藥者原為補偏救弊而設也。醫貫曰:左尺脈虛細數者,是腎之真陰不足,宜六味丸以補陰。右尺脈沉細數者,是命之相火不足,宜八味丸以補陽。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宜十補丸。此皆滋先天化源。自世之補陰者,率用知蘗,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無憾,故特表而出之。又曰:王節齋云,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者,不可過服參耆,服多者死。蓋恐陽旺而陰消也,自此說行而世之治陰虛欬嗽者,視參耆如砒鴆[ㄓㄣˋ],以知蘗為靈丹,使患此證者,百無一生,良可悲也。蓋病起房勞,真陰虧損,陰虛火上故欬,當先以六味丸之類補其真陰,使水升火降,隨以參耆救肺之品,補腎之母,使金水相生,則病易愈矣。世之用寒涼者,固不足齒,間有知用參耆者,不知先壯水以制火,而遽投參耆以補陽,反使陽火旺而金益受傷,此不知後先之著者也。

本方加桂一兩,名七味地黃丸。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

本方加五味三兩,名都氣丸,治勞嗽。(益肺之源以生腎水,再加桂亦治消渴。)

本方加五味二兩,麥冬三兩,名八仙長壽丸。再加紫河車一具,並治虛損勞熱。(河車名混沌皮,本人之血氣所生,故能大補氣血。)

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兩,治腎虛腰膝酸痛。

本方去澤瀉,加益智仁三兩,(鹽酒炒)治小便頻數。(益智辛熱,澀精固氣。)

本方用熟地二兩,山藥、山茱、丹皮、歸尾、五味、柴胡、各五錢,茯神、澤瀉、各二錢半,蜜丸,朱砂為衣,名益陰腎氣丸。(即明目地黃丸,東垣)治腎虛目昏。(加柴胡者,所以升陽於上也)

桂附八味丸,加車前牛膝,名腎氣丸,(金匱)治蠱脹,(別見濕門)。

黃連解毒湯

(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而崔氏治劉護軍,又云其自製者)
治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乾,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毒,即火邪也。邪入於陽則狂,心為熱所擾則煩,躁則煩之甚也;口燥咽乾,火盛津枯也;乾嘔,熱毒上逆也;錯語,熱昏其神也;不眠,陰未得複也;傷寒吐衄血者,當汗不汗,蘊熱逼血上行也;發斑,熱毒入胃也。崔尚書曰︰胃有燥糞,令人錯語,邪熱盛亦令人錯語;若秘而錯語者,宜承氣湯;通而錯語者,宜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

此手足陽明、手少陽藥也。

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於上焦,黃連瀉脾火於中焦(王海藏曰︰黃連瀉心,實瀉脾也,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劉河間曰,傷寒表熱極甚,身痛頭疼,不可忍,或眩或嘔, 有微熱,不可發汗吐下,擬以小柴胡天水涼膈之類和解,恐不能退其熱勢之甚,或大下後再三下後,熱勢尚甚,本氣損虛,而脈不能實,擬更下之,恐脫而立死,不下亦熱極而死,或濕熱內餘,小便赤澀,大便溏泄,頻並少而急痛者,必欲作痢也,並宜黃連解毒湯。)黃柏瀉腎火於下焦,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甚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也,然非實熱不可輕投。

本方去梔子,名柏皮湯︰治三焦實熱。用粥丸,名三補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乾,二便閉結;及濕痰夜熱(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故少火宜升,壯火宜降。今以黃芩瀉上,黃連瀉中,黃柏瀉下,則壯火降而少火升,氣得生而血得養,三焦皆受益矣。)

本方去芩、連,加甘草,名梔子柏皮湯(仲景)治傷寒發黃身熱(發黃,胃有瘀熱,宜下之。發熱,為熱未作實。蓋寒濕之證,難於得熱,熱則勢外出而不內入矣,故不必發汗、利小便,用梔子清肌表,黃柏瀉膀胱以和解之。按︰傷寒發黃,有在太陽膀胱者,與陽明瘀熱在胃者不同,故仲景亦有不可下,當於寒濕中求之之說;若瘀熱在裡,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利水之劑者,方見《傷寒論》。)

本方去黃柏、梔子,加酒浸大黃,名三黃瀉心湯《金匱》︰治心下痞熱,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用酒蒸晒九次,蜜丸,名三黃丸︰治三焦積熱,頭項腫痛,目赤口瘡,心膈煩躁,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及消渴羸瘦(消渴羸瘦,由於火炎水乾。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害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寇宗奭曰︰以苦瀉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吳鶴皋曰︰治病必求其本。陽毒上攻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標;能去其熱,則血不治而自歸經矣。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血,意甚深微,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化,瘀血不化,則新血不生也。昂按︰此乃傷寒外感移熱而吐衄,故用三黃寒瀉之劑;若虛寒內傷吐衄而誤服此,則殺人矣。楊仁齋曰︰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已;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宜理中東加木香、七氣東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甚效。)

本方加石膏、淡豉、麻黃,名三黃石膏湯(別見表裡門。)

本方水丸,名三黃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夢語驚悸,吐衄淋秘,勞嗽骨蒸。

本方加大黃,名梔子金花丸;去梔子,加大黃,名大金花丸︰治略同。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自閉症、腦炎和疫苗注射

轉貼文章--自閉症、腦炎和疫苗注射

從希臘字根auto(意即自己)而來的自閉症(Autism)一辭,是在一九四三年,第一次由心理醫師Leo Kanner評述其症狀:「該情形和目前報告記錄的有著顯著且獨特的不同…」自閉症孩童全神貫注在自己,而且與人疏遠--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疏離、沒有反應,且無法與他人連結。他們經常有心智障礙、過動且有暴力傾向。
「這種失調很難去形容其特徵,但是一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無法以有意義或自然的方式,與他人產生連結或溝通。」自閉症研究學會(Autism Research Institute)主任 Bernard Rimland 博士表示,在他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書《嬰兒自閉症--症候群及其與行為的神經理論的關聯》中,他推翻可能是父母養育不當或心理疾病導致自閉症的這種說法。
「自閉症是一種生理失調,而不是情緒疾病。心理治療、心理分析和密集的心理諮商,這些方法是沒有用的…」Rimland 如此表示。(註一)
每一萬名寶寶就有五名有自閉症。雖然每個自閉症孩子都不同,但大致上百分之七十五有某種程度的心智障礙,其他百分之十的自閉症孩子是自閉症學者(就像達斯汀霍夫曼演出的電影「雨人/Rain Man」的角色)。既然情緒因素被排除,專家們現在朝因物理、化學或生物異常導致的大腦疾病方面尋找原因。自閉症的肇因被大家視為一個謎。
但是對醫療研究者及歷史學家 Harris Coulter 博士來說,這可不是個謎。他指出,「美國人腦部的醫療傷害(medical assault)的第一個受害者就是自閉症兒童…自閉症患者通常有多重失調--心智障礙、癲癇、腦部麻痺等。這些都顯見是與神經學起因相關的疾病。…自閉症是因神經的失調…在美國的第一例自閉症發生在咳嗽疫苗變得非常流行的當時。」(註二)
疫苗是如何引起自閉症的?答案:腦炎。雖然腦炎或「腦部的發炎」有其他的肇因,如嚴重的感染、腦部外傷及嚴重發燒,但是這些原因比起疫苗注射後腦炎來說,導致腦炎發生的機率要少得多。
在大量疫苗注射計畫實施前,自閉症及相關的腦部損害情況,發生的並不多,但現在是普及的疾病現象。Coulter 認為腦部受損是因孩童時期接受疫苗注射,而造成腦炎之後的症候群。這項主張,對任何家有學習障礙、過動、識字困難、頭蓋骨神經受損、或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來說,一定是教人不安的。
Coulter 表示,「Kanner 誤解以為自閉症和其他疾病不同。不過他情有可原,因為他不是神經學家,只是一名心理醫師。Kanner名之為自閉症的症狀,在一名神經學家看來,馬上能指出是腦炎後的症狀。」
腦炎在本世紀二○、三○年代是為人所熟知的,那時流行了幾次感染性腦炎。腦炎在破壞這些病患的腦部後,留下各種不同的神經方面問題。這些狀況如今看來,和疫苗注射後的傷害一樣,例如,自閉症。精神病院及矯正學校成為當時許多「腦炎後症候群」患者的家。
「在檢視過有關感染性腦炎的大量文獻後,我很快瞭解到腦炎的長期影響,和我們今日在美國心理學會的 DSM3 所見的『嬰兒期或兒童期明顯的失調』(發展障礙)完全一致相同。這包括自閉症、過動、識字困難、注意力集中困難及其他十來種症狀…初步來看,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疏忽。」Coulter 指出。當有人終於指出自閉症的神經學本質(相對於心理的)後,「心理衛生專業人士應該立即能認識理解這層與腦炎的關係。進一步說,許多種腦炎是因為疫苗注射引起的事實,這已廣為人知。但這也正是為什麼醫師避開這議題的原因。既然沒有人想要非議疫苗計劃,腦炎就從來沒有被公開且完整地討論過。」
一九八六年的「疫苗補救法案」設立了隸屬於美國全國醫療科學院的一個委員會,以便檢視疫苗造成傷害的資料。該委員會出版了兩本書,討論各種疫苗造成的傷害--一本在一九八九年出版,另一本在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一本書指出,證據支持 DPT 疫苗和腦炎的因果關係存在。這些陳述為疫苗傷害及腦炎的辯論,提供一個正當、科學的基礎。
「但是沒有任何生理現象是非黑即白的。人們不能認為疫苗注射一定會讓小孩子完全正常,也不能以為疫苗一定就有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的程度應該有一個範圍--例如有些孩子受到不大也不小的影響?或是有些受到疫苗接種輕微影響的孩子?任何知道一些藥物生物學的人,就知道當你在討論一個大群體時,如在美國每年出生的兩百萬嬰兒,整個作用反應一定會有個完整的影響範圍。…有些副作用或長期影響不是下週或兩週後就可以感覺出來,而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後,當家長意識到自己小孩的動作或行為,與其他同齡小孩不一樣時,才會嘗試著去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只是,我們在此討論的受傷害兒童的數字很高。雖然醫療主管單位會聲稱,「在成千上百的兒童裡,有一個兒童可能無論如何就是會受到疫苗注射的影響。」但這種低估情勢的說法,真是可悲!
舉例來說,Coulter 和 Fisher 在其撰寫的書《DPT:在黑暗中的一針注射》裡估計,每年有一二○○○至一五○○○的神經嚴重受損個案,是因為孩童時期的疫苗注射所引起的。該書也是第一本嚴重攻擊疫苗安全的醫療迷思的著作。然而,這些數字和Coulter 以下的陳述相較起來,顯得微不足道。Coulter 表示,「每五到六個小孩中,就有一個小孩受到疫苗注射不同程度的影響…大概是人口的二○%…」。
一些研究人員在研究調查這些資訊時,也會瞭解到其嚴重性。如同 Viera Schelbner 博士在她的書《疫苗注射:免疫系統的醫療傷害》裡指出,「疫苗注射是無知和對疾病不科學的處理方法的縮影。…免疫,包括那些用在嬰兒的免疫方法,不但不能阻止任何感染疾病的發生,在醫療介入歷史中,比起任何其他人為活動,反而導致更多痛苦,更多死亡。
當兒童時期的疫苗注射導致的災難完全顯現後,得花上數十年才能清理完成。所有的疫苗注射應該立刻停止,而且所有疫苗副作用的受害者都應該得到適當的補償。」
讓我們以 Coulter 博士的話做結語,他提醒了我們這個主題雖然有這些證據,但仍難以被討論:「有人妨礙了大眾去察覺這些神經性障礙和腦炎後症狀的關係……因為有人不願承認孩童時期的疫苗注射計畫,是可能導致臨床及次臨床腦炎大流行的唯一原因。」
下一次當你看到一個耳聾的小孩在使用手語,或是坐在輪椅的小孩,或是一個過動兒,你會怎麼想?是運氣差、基因不好、或是壞疫苗?

小兒麻痺疫苗
無法預知的健康威脅
「自一九五五年起,商用小兒麻痺疫苗中的 SV40 ,由於其獨特的系統特徵,目前的 SV40 感染測試方法仍無法識別出來。」(註三)
之前,醫療主管單位及政府並不正視小兒麻痺疫苗受到致癌病毒污染的這個意見。但最新的研究確認了這個說法。在上述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在一九五五年以來就使用的小兒麻痺疫苗中,發現 SV40 病毒的一個緩慢作用特徵。這個病毒特徵是無法用現有的測試方法辨識得出來的,所以對人體健康也造成潛在威脅。該病毒已經出現在某些人體癌症組織裡。小兒麻痺疫苗不論過去或現在,都是藉由猴子的腎臟細胞培養出來的。這些細胞有可能受到污染,且會進一步威脅人體健康,但這是我們無法預知或察覺的。

自閉症和汞
二年聖地牙哥會議得知的事實
感謝 Sallie Bernard 的傑出研究,醫師們再也不能忽略自閉症和疫苗注射之間的連結關係。Stephanie Cave, Amy Holmes,及 Andrew Wakefield 報告了具啟發性的、有關汞中毒的資料。(註四)該資料大部分引自 Bernard 的研究工作。
Cave 博士解釋為什麼美國小孩在兩歲前,光從疫苗注射而來,身體就累積了二三七 micrograms(mcg, 百萬分之一公克)的汞--這是遠遠超過環境保護署目前制定的「安全」標準,○.一mcg/kg.per day。那是 microgram 的十分之一,甚至不是 1 microgram。
最毒的三天:
出生日--B型肝炎疫苗--一二 mcg 的汞 = 三○倍於安全值。
四個月大時--同天注射 DtaP 及 HiB 疫苗--五○ mcg = 六○倍於安全值。
六個月大時--B型肝炎疫苗及小兒麻痺疫苗--六二.五 mcg汞 = 七八倍於安全值。
十五個月大時,小孩又接受另外的五○mcg = 四一倍於安全值。
疫苗裡的汞是一種汞化合物( thimerosal ),比一般的汞(甲基汞)還要毒五○倍。因為:

  注射入人體的汞,比攝取的汞還要毒。
  在嬰兒體內,沒有血液--腦部的屏障關卡。
  汞會在腦細胞及神經裡累積。
  六個月大以前的嬰兒無法製造膽汁,而膽汁是排除汞的必要元素。

自閉症和汞中毒傷害:腦部、神經細胞、眼睛、免疫系統、消化系統、肌肉控制和語言能力。
專家研究汞的毒性已有數十年,環境保護署也設定其安全標準。但是,當一個孩童暴露在汞毒性(疫苗裡的汞化合物)最嚴重時期的狀況,卻從來沒有一個汞毒性的研究有包含在內!從海鮮食物及環境而來的甲基汞被強調,但是兩種最毒的汞來源卻被忽略:疫苗及牙科使用的汞合金。
環境保護署無權管理藥品,那是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疫苗及汞合金甚至不在汞的「安全」標準設定的計算範圍內!
Andrew Wakefield 博士是一名英國的外科醫師。他解釋為什麼四分之三的自閉症患者都有病態腸堵塞,是因為這些腸子內的組織異常腫大。差不多在每個受檢驗的自閉症患者裡,都可以發現的結節狀增生,是一種免疫和自體免疫的反應。Wakefield 和O'Leary 博士明確地指出這種反應和來自 MMR 三合一疫苗的麻疹病毒的存在有關。在那些細胞裡,就找不到其他病毒了。…這是一個新的腸病理學。
Wakefield 分別拿出美國及英國十年來的圖表,顯示在MMR三合一疫苗問世以後,兩國的自閉症發生率都同樣突然飆高。麻疹發生率在 MMR 出現以前,就已經自行下降超過八五%!一項研究顯示,曾感染過非典型麻疹的母親,生出的小孩中有76%的機率,在注射 MMR 疫苗後變成患有自閉症。
教人注意的是,該會議並沒有任何建議,教大家在營養及排毒方法上,來排除體內的汞。

參考資料:
註一:取自Karolyn A. Gazella所著的「自閉症--走出黑暗的旅程」一文,Health Counselor Magazine, Vol 三 No. 六:June/July 一九九四
註二:「疫苗、社會暴力和犯罪--美國人腦部的醫療傷害」Harris Coulter博士著
註三:此文章由Rizzo, Di Resta,Powers, Ratner, 及Carbone撰寫,刊登在一九九九年一二月份的「癌症研究」Vol. 五九, pp.六一○三--六一○八。
註四:http://www.chiroweb.com/archives/18/25/02.html

桂枝

桂枝,味甘、辛,氣大熱,浮也,陽中之陽,有小毒。

能治上焦頭目,兼行于臂,調榮血,和肌表,止煩出汗,疏邪散風。
入足太陽之腑,乃治傷寒之要藥,但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殺人矣。
夫桂枝乃太陽經之藥,邪入太陽,則頭發熱矣。凡遇頭痛身熱之症,桂枝當速用以發汗。

太陽病,頭痛而身熱,此邪入於衛,而未入於營,桂枝雖是太陽經之藥,但能祛入衛之邪,不能祛入營之邪也。
凡身熱而無頭疼之症,即非太陽之症,不可妄用桂枝。

且桂枝乃發汗之藥也,有汗宜止,無汗宜發,此必然之理也。
然而有有汗之時,仍可發汗;無汗之時,不可發汗者,又不可不辨。

傷寒汗過多者,...太陽頭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惡桂枝能閉汗也。
傷寒無汗,正宜發汗,乃發汗而竟至無汗,此外邪盡解,不止太陽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輕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桂枝能出汗也。
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又何至動輒殺人耶。

...用桂枝湯而亡陽者,乃不宜解表,而妄用桂枝以表散,遂至變症蜂起,於桂枝何咎哉。
或謂桂枝湯,治寒傷衛之經藥,凡身熱而有頭痛項強之症,用桂枝湯仍然不除,反而加重者...此必多用桂枝以致此也。
寒氣初入於太陽,寒猶未甚,少用桂枝以祛邪,則太陽之火自安,而寒邪畏熱而易解;若多用桂枝,則味過於熱,轉動太陽之火,熱以生熱,反助胃火之炎,而寒邪乘機亦入於胃,寒亦變為熱,而不一解,而太陽之本症仍在也。
故用桂枝者,斷不可用多以生變,性宜少用以祛邪也。

或疑桂枝湯,宜用而不用,以致傳入於各經,而頭痛項強如故,...,此邪猶留於衛也,...,在衛而不盡入於裡,仍用桂枝湯,而少用其分兩,多加其邪犯何經之藥,則隨手奏功也。

夫人身榮、衛之不同也,邪入衛則寒,邪入榮則熱,正不可謂榮、衛俱屬太陽,混看而不分別也。
桂枝祛衛中之寒,麻黃祛營中之熱。桂枝、麻黃合用,祛榮、衛寒熱之半,又何疑乎。
惟邪入於營,未離於衛,或寒多熱少,或寒少而熱多之間,倘分解之未精,治療之不當,恐不能速於解邪,轉生他變耳。

以上摘錄自陳士鐸-本草新編

甘草

甘草,味甘,氣平,性溫,可升可降,陽中陽也。無毒。反甘遂,不可同用,同用必至殺人。

入太陰、少陰、厥陰之經。能調和攻補之藥,消癰疽癤毒,實有神功。
尤善止諸痛,除陰虛火熱,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緩,凡急病最宜用之。

故寒病用熱藥,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熱。
熱病用寒藥,必加甘草,以制石膏之寒。
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制大黃之峻。
上病不宜遽升,必加甘草以制梔子之動,緩之中具和之義爾。

獨其味甚甘,甘則善動,吐嘔家不宜多服,要亦不可拘也。
甘藥可升可降,用之吐則吐,用之下則下,願善用之何如耳。

...中滿忌甘,非忌甘草也。中滿乃氣虛中滿。氣虛者,脾胃之氣虛也。脾胃喜甘,安在反忌甘草。
...轉若添其脹滿者,亦一時之脹,而非經久之脹也。
故中滿之症,反宜用甘草,引人參、茯苓、白朮之藥,入於中滿之中,使脾胃虛者不,虛而后脹者不脹,但不可多用與專用耳。

...甘草解毒,當分上、中、下三法。
上法治上焦之毒,宜引而吐之;中法治中焦之毒,宜而解之;下法治下焦之毒,宜逐而瀉之。

吐...用甘草一兩,加瓜蒂三枚,水煎服。凡有毒,一吐而愈。
和...用甘草一兩五錢,加柴胡三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水煎服,毒自然和解矣。
瀉...用甘草二兩,加大黃三錢、當歸五錢、桃仁十四粒、紅花一錢,水煎服,毒盡從大便出矣。
...雖不敢謂解毒之法盡乎此,然大約亦不能出乎此。無論服毒、中毒與初起瘡毒,皆可以三法治之。

夫甘草,國老也,...然脾胃過受其甘,則寬緩之性生,水榖入之,必不迅於傳導,而或至於停積瘀滯。
惟是甘草瀉火,用之於急症者可以多用,用之於緩症者難以重加。
蓋緩症多是虛症,虛則胃氣必弱,而甘草性過於甘,多用難以分消,未免有飽脹之虞,不若少少用之,則甘溫自能退大熱耳。

以上摘錄自陳士鐸-本草新編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