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治濁固本丸(赤白濁)

治胃中濕熱,滲入膀胱,下濁不止。
淋病在溺竅,屬肝膽部,濁病在精竅,屬腎膀胱部,或由濕熱,或由虛寒,大抵熱者多而寒者少,赤屬血,白屬氣,或由敗精瘀血壅塞竅道,痛澀異常,非是熱淋,不可用淋藥治。

蓮須、黃連(炒二兩)、黃蘗、益智仁、砂仁、半夏(薑製)、茯苓(一兩)、豬苓(二兩)、甘草(炙三兩)

此足少陰太陽太陰藥也。

精濁多由濕熱與痰,黃連瀉心火,黃蘗瀉腎火,所以清熱。二苓所以利濕。半夏所以除痰。
濕熱多由於郁滯,砂仁、益智辛溫利氣,又能固腎強脾,既以散留滯之氣,且少濟連蘗之寒。甘草利中而補土。
惟蓮須之澀,則所以固其脫也。
朱丹溪曰:巢氏原候論曰:「白濁者由傷腎,腎氣虛冷故也。」歷代宗其說,不惟白濁之理不明,所治之法亦誤。不思內經本無白濁之名,惟言:「少陰在泉客勝,溲便變。少陽在泉客勝,則溲白。」又言:「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白淫,與脾移熱於腎出白,二者皆隨溲而下。」夫非白濁之源乎?原病式因舉內經謂:「諸病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言:「天氣熱則水混濁,寒則清潔」,可謂發聖人之旨,以正千載之誤矣。予嘗聞先生論赤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即靈樞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是也。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與夫其他邪熱傷者,固在瀉熱補虛。
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則不宜過用寒涼之劑,必以反佐治之,在權衡輕重已矣。
葉氏曰:遺滑多作腎虛,補澀之而罔效。不知此因脾胃濕熱所乘,飲酒濃味痰火之人,多有此疾。腎雖藏精,其精本於脾胃,飲食生化而輸於腎,若脾胃受傷,濕熱內郁,使中氣淆而不清,則所輸皆濁氣,邪火擾動,水不得而安靜,故令遺滑也。

沒有留言:

Google